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与实施对中国种子市场与农民新技术采用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系统模型研究了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种子价格与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品种保护显著地提高了种子价格;在新品种保护申请阶段,其对种子价格的影响不显著,但将导致同期品种种植面积减少33%;而在新品种获得保护授权后,将使种子价格提高1.63元/公斤,但对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后TRIPS时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中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回顾世界和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后TRIPS时代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关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进而提出后TRIPS时代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路径选择的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3.
摘 要: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农业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之一,研究影响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变迁的供求因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梳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不同时期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特征,进一步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美国、日本、欧洲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经验。研究发现,农业生产要素和植物新品种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致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产生;育种技术进步和新品种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美国和日本、欧洲的法律渊源不同,但各国法律和新品种规范性行为准则的改变促使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不断调整;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设计成本和制度安排实施的预期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推行。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设应适应农业发展、主动保证科技型种业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提高法律位阶、有效完善品种鉴定与检测认证的法规体系,落实司法保护、加大种业知识产权法定范围内惩罚性赔偿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UPOV联盟植物新品种保护基本格局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权威数据,从植物新品种权总量及增速趋势、各国品种权申请和授权在国内与在国外的分布结构、授权保护的品种结构、世界种业十强掌握的新品种权份额及中国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接轨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格局。通过跟踪了解植物新品种权的国际发展和竞争动向,进一步分析了发达国家科研育种及品种保护的先发地位对我国种子企业经营和新品种培育的影响,提出有效构筑我国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UPOV公约下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凯 《中国科技论坛》2013,(9):91-96,145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调动植物育种者的积极性,发达国家率先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总结了国际上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主要形式,比较了专利保护与UPOV公约的区别。分析了我国植物新品种制度实施以来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种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以来,在创造依法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环境、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育种科研、调动育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新品种转化效率及培育科技型种子龙头企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分析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合理规避风险、延长品种使用寿命等方面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守萍 《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09-110,112
本文综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以及省近年来新品种保护实施情况,针对当前新品种保护工作存在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品种权申请量少、结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应该切实加强扩大宣传培训、加大政府扶持和监管力度以及建立完善促进新品种保护的机制等对策措施,为我省科研育种创新和种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刘辉  许慧 《软科学》2010,24(4):24-28
以农业育种科研机构和种子公司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了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申请数量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品种权申请的积极性与多个因素相关。但植物新品种权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新品种的申请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从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坚定品种权执法、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建立国家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种业重构:对比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对比中外农业生物技术对种子产业影响基础上指出,尽管中国在作物栽培研究上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价格管制、土地非流动性以及种业的完全垄断性等制度约束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导致中国的研究优势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中国种子产业大而不强,难以应对跨国种业并购压力。  相似文献   

10.
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保护.中国已初步建立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体系,对育种者及其新品种实施有效的保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可以对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进行处理,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但是长期以来,植物新品种的发现只是一种发现权,未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张超  周衍平 《科研管理》2021,42(5):161-169
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00-2015年植物新品种创新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品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农业开放性程度指标,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借助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开放性对区域品种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开放性对区域品种创新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两者的交互项则存在抑制性效应。进一步分区域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开放性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不同区域品种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其中,东北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品种创新具有一定阻碍作用,农业开放度及交互项的消极影响不显著;华东地区农业开放性相较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且交互项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华中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开放性及其两者交互项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据此,从知识产权保护及农业开放性的角度给出提升区域品种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生物育种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育种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生物育种企业的产品选择、定价与品种权许可等市场行为。研究表明,较高的植物品种权保护水平不利于品种多样化,有助于形成大型生物育种企业的市场垄断,并提高种子的市场价格;农业新品种种子价格由技术系数、投入品价格以及平均成本决定的规律揭示了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的种业公司利用植物品种权保护机制操控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资源,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维持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文章聚焦水-土-种-肥-药等农业资源要素,分析了当前我国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卡脖子"问题。提出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黑土地保护和作物增产技术与装备研发;构建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和抗逆作物优化种植模式、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加快粮食生产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型,构建多种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安全模式。提出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力量建制化和多学科优势,紧密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农民,组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团队,以及推动黑土地保护性利用和健康管理核心技术落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做大做强农作物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相对于农业科技强国已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我国农作物种业仍面临着国家创新体系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效能低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文章在分析全球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剖析种业国家创新体系制约我国种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问题和障碍。建议要充分考虑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的独特规律和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宏观统筹优化整合全国种业科技力量,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在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基础上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相似文献   

15.
China has been one of the leaders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the adop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Despite this, critics argue that China's biotechnology policies could be improved to provide more benefits to farmers.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examine if policy changes could improve the welfare of farmers in the cotton industry.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recent changes in laws and policies that affect China's plant biotechnology sector—with a focus on IPR legislation and seed industry reform. Next, using a primary data set collected from 1661 plots from a sample of farmers in northern China in 1999, 2000 and 2001, we econometrically estimate the effect of changes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and seed industry reform on farmer pesticide use and yields.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conclusion that improvements to the IPR environment and greater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seed industry can increase the benefits that farmers derive from new cott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环保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环保产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理念构建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产业升级阶段。环保产业虽然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在经济新常态下,亟待构建环保产业创新体系。本文从技术合作创新体系、产业服务创新体系和投融资创新体系等维度探讨了环保产业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