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科研实践是让大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大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介绍我院开展学生学术基金活动,就科研实践与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将科研内容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以"抗肿瘤药物的体外药效学评价"为主题设计细胞生物学实验,以经典的广谱抗肿瘤药物阿霉素作为受试药物,通过MTT法检测阿霉素对5种不同肿瘤细胞的半数致死剂量,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阿霉素对各种细胞的促凋亡能力,从而研究阿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了药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了细胞培养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熟悉了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均有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3.
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为背景,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立"虚实结合"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方法、考核办法以及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实验室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培养的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培养的相关实验技能,对如何在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中开设动物细胞培养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安排了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活力测定、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等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改革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细胞培养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操作技术,而且锻炼了科研意识与科学思维,使学生综合分析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高校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实践的基础上,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角度来对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依据数学实验课程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数学实验课程改革实践,就该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如何扩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此项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且使得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较高层次,是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育人职能,具体为:科研转化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前沿课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课题式研究的教学过程;改进实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良好实验习惯与作风的培养等,给予了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基本科研素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实验知识,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锻炼动手动脑能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科学的实验和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实验教学是《实验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深化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开展动物实验的思路与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与独立开展实验的思路。本教研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纳米薄膜制备实验是《纳米材料学基础》课程的辅助实践教学,对于培养纳米表面工程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接近于实际科研的实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在实验中,结合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和特性的科研课题,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具体的接近科学研究的科研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研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其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