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污点证人是证人的一种,既具有一般证人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污点证人享有人身、财产安全受保护权、获得经济补偿权以及要求国家兑现作证豁免等权利.因此,必须构建污点证人权利保障措施体系,以保障污点证人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2.
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刑事诉讼立法中都存在,而我国并无专门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文章认为,建立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有利于解决取证难与司法资源不足的矛盾,鼓励证人出庭作证,提高诉讼效率,保障人权。建立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应遵循一些特殊原则,并应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及运行做出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3.
国外的立法实践证明,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有其存在的土壤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污点证人豁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为社会所接受,但相关理论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对污点证人应有准确的认定,对其罪行豁免应有比较科学、合理的模式和程序,同时需要健全污点证人保护、惩罚等相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点证人作证豁免是司法机关与污点证人为实现各自司法上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司法利益互换。适用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已成为刑事法改革的必然。鉴于我国诉讼模式与该制度的适用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应当明确适用原则,审慎运用。  相似文献   

5.
污点证人制度起源于英国,现在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污点证人制度。污点证人制度在西方也成为"证人豁免制度",污点证人经常出现在集团犯罪、贿赂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中,以上类型案件隐蔽性强,搜集证据十分困难,污点证人的存在为此类案件的侦破提供突破口。我国没有建立污点证人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已经存在污点证人作证的情况,为了节约我国的诉讼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我国有必要建立污点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6.
污点证人制度以其所具有的独立价值对刑事诉讼活动产生积极作用,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纳。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现状的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尚未在规范层面肯定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但适用该制度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司法实践追诉犯罪的需求。为促进该项制度在我国的良好运行,可以从污点证人的适格性规则和监督保护机制两方面入手,构建我国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7.
污点证人的罪行豁免与证据使用豁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但究竟是实行罪行豁免还是证据使用豁免却有争论。通过分析这两种豁免形式的利弊,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宜采用有限的罪行豁免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实施污点证人豁免的司法行为已有十余年,产生了积极的法律效果。但该制度于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层面付之阙如。本文试图以有组织犯罪为研究视角,讨论如何构建我国污点证人豁免制度,以打击有组织犯罪,提高侦查机关侦查取证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9.
污点证人刑事豁免是指具有犯罪污点的人为国家利益作证可以免受刑事追诉或被给予刑事上的从轻或减轻、免除处罚待遇的一种刑事司法措施。该制度对于节约司法资源的效果是明显的,可以使国家追诉机关能够用有限的司法资源迅速、有效地追究犯罪。建立起符合我国需要的证人刑事豁免制度,是鼓励犯罪者与追诉机关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并没有确立污点证人豁免制度,这一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广泛应用于刑事诉讼过程之中,英美法系国家多设立了相关的制度,受英国法律影响,我国香港地区也有这一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也有相关制度。对该制度的分析论述有利于研究在我国是否有必要采取这一制度,以及如何确立该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应当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这是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符合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现实需要。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也是国外实践经验的借鉴。在具体设置民事公诉制度时,应当明确民事公诉案件的范围、条件、检察机关的地位和提起的方式,理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新增加了存疑不起诉条款。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做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后,将产生三种法律效力。同时,法律也规定了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的两种自我救济方式。我国关于存疑不起诉与被害人自我救济的法律规定在时效、举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应按照立法精神和原则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一直是当前国家和人民群众十分重视、关注的重要话题。在检察工作中.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发现、查处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对此.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应认真反思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所在,积极采取与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按照检察一体化的制度要求,民事行政检察办案一体化机制,有利于克服地方司法化,有利于法制统一,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其制度基础为检察一体化。按照系统论的哲学要求,民事行政检察办案一体化机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协调性等特征。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要求,民事行政检察办案一体化机制,可减少办案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促成各部门合理的办案分工。  相似文献   

15.
控审分离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追诉权的制约,抑制追诉权的滥用,来保护公民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控审分离作为诉讼构造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要在刑事审判程序中贯彻,而且在审前程序中也有其基本的要求。需要在审前程序中引入中立的裁判者,使我国的审前程序具有诉讼的特点,从而对审前程序形成司法控制和程序制约。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启动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然而由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审判程序,不符合控审分离、裁判中立、控辩平等等诉讼理念和原则。因此,应该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将启动主体限定为检察院,使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推定是在部分案件事实不能证明的情况下,依据逻辑关系或者司法理性,确定案件待证事实为真的过程。推定不是证明,但是,它是以控方的证明和嫌疑人的抗辩为基础的。从本质上看,推定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还是逻辑思维与司法理性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证据之一,而且是运用较为广泛的证据.要把证人的证言作为定案的依据,必须要求证人出庭.经过控、辩双方的交叉询问,这是程序正义的重要保证,是杜绝冤、假、错案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诉讼法对自诉案件范围作了较大扩张,这种修改不符合起诉权发展的一般趋势,立法规定原则、简单,易引发诸多弊端,因而需要进行再修改和完善.本文在反思刑事自诉案件范围泛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司法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提出了若干立法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