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可是,再普通的中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呀,你说对吗 ?  我的特点就是乐于助人。这是因为在我小时候,老是听爷爷给我讲一些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的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形成了一种思想,我一定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上小学了,我也因为具有乐于助人的性格,使得老师和同学经常夸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同学李苗苗在准备做作业时找不着钢笔了,向我借。当时,我就只有两支钢笔,一支是我常用的,一支是妈妈送给我的,妈妈送我的这只钢笔我一次都没有舍得用,可是,当我看到她着急的神情时,还是毫…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散文笔中情别于二姐永远离我而去了,唯一留给我的,就是书写此文的钢笔了。拿到入伍通知书时,二姐已病得不能起床。一天,她把我喊到了床前,从被子里摸索出一支崭新的钢笔,断断续续地说:“小弟,姐也没啥值钱的东西送你了,把这支钢笔拿去吧,算二姐送给你的纪念品,到了部队就用这笔写文章吧!”望着她那被病魔摧残的瘦弱面容和青紫双唇,我眼含热泪,郑重地接过了那支钢笔。到家后,母亲流着泪告诉我:你姐知道你去当兵后,见别的人给你送钱送物,她因为治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没钱,就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给卖了,换了这支钢笔,…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10,(34):36-36
在酒吧聚会。常常会选择一些啤酒,这些啤酒只要不难喝都可以接受,大家对啤酒的口感没有太多的挑剔。也许追求的仅仅是啤酒中浅浅的酒精度数带给我们的快乐。有没有一款啤酒在浅尝一口的时就很有滋味,开怀畅饮时也滑爽无比呢。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两款酒,一款是来自法国的1664白啤酒,一款是来自比利时的福佳。  相似文献   

4.
《尼玛和晓敏》是我在纪录片创作中一种新的追求和新的选择。片子中的主人公尼玛是从农村出来的,是个锅炉工,而晓敏是一个初中生,待业。以前,他们承包油轮、卖三道茶、开咖啡馆,直到后来办画廊、卖云南画派的画,云南台、昆明台都曾经有人拍过,所以最初在确定《中国家庭》选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尼玛和晓敏作为首选的人物。后来我听说尼玛在投入力量搞“信息高速公路”,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两个没有太高文化的农民,又是在被外人视为蛮荒之地的云南边疆,居然搞起了高科技,真是闻所未闻,我的视线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并决意…  相似文献   

5.
“你实在不喜欢新闻,为什么读了四年本科;还要再读三年硕士?”每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有一脸的苦笑:都是英语惹的祸。 六年前对新闻这个专业的选择,不是我的错,也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其时17岁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于是乎,我的父母便根据他们关于“有前途”的理解,帮我填写了新闻系。在长江岸边  相似文献   

6.
放弃的学问     
乐音 《出版参考》2007,(8):52-52
十三岁那一年,我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叉路口:是继续深造音乐,还是放弃音乐主攻学习。我当时真的很痛苦,让我放弃学了十年的钢琴,忍痛割爱,我舍不得;可让我放弃学习,在以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无知的我怎样立于不败之地?两者兼顾我没有如此的精力。正当这时,爸爸替我做出了选择,从此钢琴做了我剧中的配角,学习成了我剧中的主角,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孙仲仪 《军事记者》2004,(11):49-49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当兵5年多了。在这期间,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几多变更,你也“改名换姓”,但我对你的情感却有增无减。无论从战士到士官,还是从士官到军校学员,喜欢读你的习惯没有丢.对写作的热情没有减。伴随着你的成长壮大.我也不断地成熟坚强。风雨中我们也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说到相识.应该是缘分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新兵下连时因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当了一名书。  相似文献   

8.
夜深人静,只听见蛐蛐的叫声.忽然,从文具盒里传出一阵说话声,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橡皮妹妹说:“你们说,我们中谁最有用呀?” 铅笔大哥接着话题说下去:“当然是我了,你看,小主人一天之中都离不开我,没有我,计算、演算、画图、写字都无法进行,再说……” 直尺弟弟打断它的话,说:“不对,应该是我,没有你,小主人还可以用钢笔嘛,没有我,就不行了,就没法测量、画图,当然是……” “ 不对,”橡皮妹妹生气地说,“我看还是我吧,没有我,小主人的作业就又脏又乱,有了我,作业本才会如此整洁,我看应该是我!” 就这样,…  相似文献   

9.
十年一梦     
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已经在《档案学通讯》杂志工作十年了。十多年前,我刚刚离开职业编辑队伍不久,再度选择一种业余状态的回头草并不是理想的追求。因此,在我接手这个杂志的时候,既没有加盟档案出版社时的兴奋,也没有创办  相似文献   

10.
一、在艰苦环境中迈出新闻生涯的第一步我1968年入伍,不到半年,就被调到团政治处当报道员。先是搞文字报道,后来,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转业,移交了一台照相机,领导决定交给我用,从此,开始了我新闻摄影工作的生涯。我深深地感到,新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事业需要它,部队官兵欢迎它,我就下决心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然而,在部队基层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是不容易的。我当时所在部队驻守在东北长白山地区,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的宿舍、办公室在一个大房子里,说是房子,其实就像用木头搭起来的小窝棚。摄影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11.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13.
金点强 《新闻世界》2006,(11):58-59
一百多年来,每到一年年度,世界的科学家、人学、作家以及经济学家会将日光投向瑞典——诺贝尔这个让人苦苦追求的奖项,在此刻各归其主。所谓奖金我所欲出,名声我所欲也。对大多数得主来说,诺贝尔奖意味着一夜间暴富,声名显赫,从此步入“不朽”的殿堂。但也有一些“异类”,在大奖不请自来时或无动于衷,或依然故我,或干脆拒绝。在名利的巨大诱惑面前,他们表现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态度。[编按]  相似文献   

14.
就“个体”来讲,我曾想固执地在写作上不“换笔”——因为我始终觉得无论是毛笔转换成钢笔或圆珠笔,最终其体现形态上毕竟是在“方块”汉字基础上的书写,而电脑的写作是手指与键盘“点击”的记录。我担心思绪的流淌会因“点击”的操作而失去一种特有的文字体验与感受。而就“群体”来讲,面对网络对所有媒体的冲击,不屑与不安曾一直令我茫然:没有编辑辅助的“文学创作”和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自由谈”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滋润智慧、抚慰灵魂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5.
’93乌鲁木齐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我去搞了两条电视新闻:《王国新县长参加乌洽会》和《橡胶油毡在乌洽会受青睐》,播放以后反响很大,效果很好,这是两条来之不易的新闻。1、当记者要有一定的工具,五六十年代记者的工具是钢笔和采访本,七十年代兴照像机,八十年代兴录音机,九十年代兴摄像机。为了在乌洽会上能搞电视新闻,我在4月份就开始筹备摄像机了。首先和单位商量,希望能给我配一台摄像机。得到的回答是:“经费紧张,没有钱买。”本单位无望,我就打外单位的主意。水电局、供销社、计量局都有摄像机,我向他们借用,均未如愿。驻军第十  相似文献   

16.
一台奔驰在大地上的机车就是一匹四蹄生风的骏马。一代代的跑车人风雨无阻昼夜不息地奔跑,他们就是中国古代神话里那个与日逐走的夸父,虽然没有夸父的悲壮,却不缺乏夸父的精神。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火车头,从此,牵引动力的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在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世界相继登场,各领风骚。那贯注了无数人聪明才智乃至血汗生命的机车,岂止是一台没有知觉的钢铁机器?它承载了太多的思想、灵性、豪情、感慨。世界是装在轮子上的,每天无数的车轮载着人们穿梭往来,载着成千上万的货物走南走北。  相似文献   

17.
冯佳洁 《图书馆论坛》2007,27(5):162-163
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曾说:“若有一个神仙以三个愿望许人选择,我所选择的第一愿,要有一个完备的图书馆,让我终日獭祭其中;第二愿,有一个和美的家庭;第三愿,太平时代的中产之家的收入。倘神仙所许的仅一愿,那么,给我图书馆吧。”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非常感动,从此凡她的文章都要拿来一读。有人会不理解了,很普通的几句话,作者只不过道出了对图书馆的依恋之情,未见得有什么过人之处吧?是的,也许人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吧。  相似文献   

18.
幸福万岁     
六年前,我的好朋友谢晋导演对我说:我想把你托付给韩美林。从此,“韩美林”三个字,无论是在媒体杂志,还是在地摊小报上出现,好像与我都有点关系,尽管我从没有见过这位仁兄。  相似文献   

19.
档案情     
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玫瑰色的梦想 ,唯独没有出现过“档案”一词。说句实在话 ,在我走近档案馆大门之际 ,我还不知道档案馆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 ,我是带着无奈、带着好奇、带着迷惘进来的。从此便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晃便是十年。十年应该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日子 ,事业有成的日子 ,而我的十年大多数岁月却是伴随着档案悄悄流逝的。每天为了整理保管好一卷卷档案材料而忙碌、而工作 ,要说有什么成就、收获 ,很难说 ,只觉得时间过得匆匆 ,人却是那么默默无闻。有一天我突然明白 ,为什么我会安于命运的选择 ,为什么我会接受这项工作 ,因为社会不…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