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为农历癸巳年,生肖排列属蛇,又称蛇年.在我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与"蛇"有关的文化,在蛇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蛇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 蛇歇后语 在我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蛇有关,如"冻僵的蛇——可怜不得"、"花蛇过溪——弯弯曲曲"、"蛇吞象——不自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有余悸"、"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蜈蚣遇到眼镜蛇——一个更比一个毒"、"毒蛇出洞——伺机伤人"、"打蛇不死打蚯蚓——怯大欺小"、"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弯扁担打蛇——两头不着实"、"蛇吃老鼠——囫囵吞"、"墙缝里的蛇咬人——出嘴不出身"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2.
高一青 《东南传播》2012,(2):169-I0001
<正>龙腾盛世年祥瑞,花开两岸春渐深。当龙年钟声敲响时,东南广播公司携手海峡两岸20多家广播电台为两岸听众奉献了新春广播大礼一《龙年说龙》春节联播节目。两岸广播人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度挖掘龙文化,展示龙民俗之乐、龙建筑之奇、龙音乐之美、龙戏曲之妙、龙书法之趣、龙收藏之珍……东南广播公司牵头组织两岸广播春节联播己持续六  相似文献   

3.
老字号风情歇后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引用有关老字号的歇后语,特别是老人爱说也爱听.这些老字号歇后语,富有地方色彩,不仅充满"京味儿",而且大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4.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生于1949年,从事黄杨木雕42年):乐清黄杨木雕起源于以前的佛像雕刻和龙灯雕刻。龙灯是乐清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春节的时候老百姓扛在肩膀上抬的一条龙,龙上面雕着几百个人物,其中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生肖排列属牛,又称牛年.在我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与"牛"有关的文化.在牛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牛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6.
吴学锋 《兰台世界》2012,(28):71-72
自古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崇拜龙的传统,龙文化也是我国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古代许多建筑上有龙的装饰,古代传说中有龙的各种描述,在许多物品上有龙的形象,许多民俗体育活动也离不开龙的影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舟竞技,具有龙文化的浓厚特色.  相似文献   

7.
2000年的春节适逢龙年,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军营内外载歌载舞。伴随欢乐祥和的节日喜庆气氛,解放军报在搞好节日战备执勤和多姿多彩军营文化生活宣传的同时,从自身特点出发,及早动手,专题研究策划,在一版开设了“龙年增”专栏,从初一至初七,连续推出了龙年爱兵情、龙年同胞增、龙年战友情、龙年两地增、龙年鱼水情、龙年边关情、龙年报国情7将特写。除初一因有大事宣传没有放在头条外,其余6篇全部在头条位置刊用,成为军报节日期间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一组重头报道。这组激情澎湃迎龙年新春,浓墨重彩展将士英姿的特写,每篇1500…  相似文献   

8.
阮静 《浙江档案》2009,(4):29-29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巨,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由于乐清地处海滨,在风俗信仰中注重祈海神和信龙神,逐步形成了对龙图腾的崇拜。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问,乐清沿海一带农村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一种别致的龙灯,因它形如船,故称龙船.后发展为一种“首饰龙”。艺人们以刻纸装饰在龙船上,这种刻纸被称为“龙船花”。评判龙船灯的标准水平,主要看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的精致情况。  相似文献   

9.
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 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 --摘自金克木《〈论语〉是一部现代派小说》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山震",说大山临盆,发出巨大痛苦的呻吟,把周边的人都搞得忐忑不安,最后经过艰苦分娩,生了个小老鼠;中国的歇后语里有"搭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之说,都是讽刺那些雷大雨小拉架势说大话的忽悠家.  相似文献   

10.
魏宏泽 《大观周刊》2011,(9):103-104
中文歇后语经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即使在非正式的对话也很少出现。因为非中文母语者对中文歇后语通常感到非常困惑,而且翻译人员也很难解释清楚,本文试图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分析其内在的不可译性,第一部分讨论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了中文歇后语及其显著特点;第三部分基于文化价值视角从语言标训,语言发音,语法规则和语义的角度分析中文歇后语的不可译性;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了中文歇后语不可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恰巧是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的龙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龙文化,北京动物园、北京全景公司联合制作,由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一张多媒体光盘《世纪中国龙》。 为了庆祝新世纪的来临,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于2000年1月1日零点复制了第一张盘,命名为“千年第一盘”,并与电子出版研究会、《中国电子出版》杂志、北京中新联光盘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动物园、北京全景多媒体公司等五家单位共同主办“新千年第一盘《世纪中国龙》零点下线”庆祝仪式。并请北京市西城区公证处进行公证。第一(批)复制出的光盘被送往中国印刷…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2012年6月22日第4版)以《龙年端午话龙舟》为题,报道了东莞中堂镇的龙舟文化。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珠三角河网密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息息相关,固然这里龙舟群众基础深厚、制造技艺高超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有点难以理解。"固然"之前是陈述中堂镇龙舟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重点通过研读有关古文献关于龙文化的记载,探讨了关于龙的起源、龙的形象、龙文化的内涵以及龙文化主要蕴含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继承和创新,是辞书编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语典编纂的生命力所在。兹以同是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和《新华歇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新华歇后语词典》在立目、释义和开辟"知识窗"上,都继承了《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的一些做法,页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交融     
近日出访泰国、越南,回来后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游记之类自然无须我来唠叨,有关的图册汗牛充栋,况且此行也没有到过几处旅游景点.我想写的,是一般旅游者看不到或不曾注意的东西.譬如这次出访的主题——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是工作访问,主人为我们安排了多场会见、参观活动.说老实话,若以"新鲜"、"奇特"论,确有些乏善可陈.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写那些不必翻检记录就能娓娓道来的印象、感悟,惟其如此,才是最深刻的记忆,也必是值得记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播》2013,(1):169
2012年11月20—23日,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闻名全国的"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四川自贡市隆重举行,全国五十多家城市台媒体与一百四十多位嘉宾与会,睿智与激情炫彩,观点与策略共鸣,就城市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体制与机制改革、新闻立台、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产业、新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7.
正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赵树好所著《晚清教案交涉研究》,2013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基督教与晚清外交"研究成果,分为弛禁时期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1842年—1860年9月)、解禁以后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1860年10月—1900年)、规范传教活动时期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1901—1911年)、清政府教案政策与地方官执行中的错位、主要列强对华教案政策比较五章。基督教对中国近代社会有深远影响,目前学  相似文献   

18.
郑骋 《东南传播》2021,(6):87-90
文章通过集体记忆理论,阐释了传统节庆与依托节庆开展的烟花火龙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春节是文化记忆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的重要栽体.以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民俗为例,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开展烟花火龙民俗活动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推动节庆和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从烧龙——村落塑造的集体记忆;春节——烧龙活态传承的载体;非遗——节庆保育和文化的传承;节庆——赋予非遗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节庆优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以此为其他在节庆举行的非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是由敬神、娱神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据《奉化市志》记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初年,奉化境内已有龙舞民俗,称为滚龙灯、盘龙灯、稻草龙等。老人们说,从前每当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村民们就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龙潭求雨。见潭中蛇、鳗、蛙等水生动物,即以为龙,请而归之,如神供奉,待旱情解除,再把它送回原潭。奉化籍的宋代名诗人戴表元,曾有《观村中求雨》诗日:“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可见奉化当地请龙求雨之风既古又盛。把“龙”送回原潭时,要举行“送龙行会”,其间有龙舞表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舞民间习俗。奉化布龙到了明末清初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程式,以后更有发展,队伍也有壮大。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个之多,争奇斗艳。1947年正月初二,在上年的元宵舞龙赛中夺得“活龙活现”锦旗的奉化条宅村舞龙队到溪口舞龙,适逢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溪口度假,自幼喜欢龙舞的蒋介石听到这一消息,便派人邀请条宅舞龙队进自己祖居“丰镐房”进行表演,并给了赏钱。  相似文献   

20.
正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民间开始流传有关上海高架"龙柱"的传说。有关"龙柱"的传说民间版本无数,甚至笔者在北京也听到出租车司机言之凿凿讲述"龙柱"故事,说得神乎其神,让我这个工程参与者都无法辩驳。也曾有不少人调查采访,并撰文解释"龙柱"真相,其中有两篇文章比较全面完整地讲述了"龙柱"之谜的来龙去脉,一篇是上海市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