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悬鱼太守     
王冠 《阅读》2014,(4):19-19
小朋友,听说过“悬鱼太守”的故事吗? 东汉时,羊续出任河南南阳郡太守,发现当地官场风气很坏,请客送礼,托门子办事的现象很严重。羊续决心从自身做起,扭转这种坏风气。  相似文献   

2.
"出污泥而不染"是一条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具有明显的佛教文化色彩,其语源可上溯至东汉译经。其形成是梵汉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从词汇层面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代隶书从战国末期至清代,历时两千余年。根据它的不同阶段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期研究,有利于理解古代隶书的发展。古代隶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隶书繁荣的准备时期,此期(战国后期至西汉)隶书篆意逐渐减少。点画用笔的丰富,波磔和扁方字构的确立,为东汉隶书的成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②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东汉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发展。隶书的大用和树碑的风气,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书家,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彪炳书史的名碑。③隶书滑坡的衰落时期魏晋至元明的隶书,汉隶古法失落。楷行草书呈发展之势,隶书退居从属地位。衰退成为必然。④隶书发展的复兴时期清代,金石考据与碑学兴盛。文人学者、画家印人成为隶书创作的主力军。他们师法汉隶,熔古创新,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造纸法的渊源及蔡伦在造纸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少从战国起,中国人已从缫蚕茧丝过程中启示出漂絮造纸法,至西汉又扩大到漂麻絮的方法.东汉蔡伦发明了捣浆造纸法,使纸业走向社会化,捣浆法在中国造纸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以断定战国至西汉为漂絮造纸时期,而东汉至本世纪末为捣浆造纸时期.  相似文献   

5.
校风说     
校风者,一校之风气也。风气正则校兴,风气不正,校必衰也。一校之风气,犹一国之传统,其发端以至形成,非朝夕之功,乃积淀而成。风气正,若春风化雨,泽惠后代;风气邪,则积重难返,误人子孙。故远见卓识之校长,莫不倾心竭力,以正校风也。  相似文献   

6.
社会风气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和,对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很大,将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应包含净化社会风气的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净化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二是净化见利忘义的小市民风气,三是净化弄虚作假的学术风气,四是净化低俗献媚地文化风气。  相似文献   

7.
“风”是一种风气、风范和风貌,是人们精神世界外在的表现。“风”往往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浸染、干扰人们的行为和一般的社会生活。一个社会有社会的风气,谓之民风,一个政党有政党的作风,谓之党风;一个学校有学校的风气,谓之校风。校风是指集体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精神状态,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思想作风的外在表现,是学校的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等的综合反映。校风的形成,一般地说,是一所学校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培养目标指引下,依靠学校、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制度和教育,经过长期努力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一是从中晚唐传奇小说创作的题材看,现实社会任侠风气中的豪侠故事往往成为传奇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而表现突出的便是藩镇与剑侠、侠盗、刺客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传奇小说表现的主人公形象看,中晚唐传奇小说中的主人公中增添了许多本领特异的侠客,尤以女侠居多,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侠风使然。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历史时期编辑劳动形态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但编辑劳动作为人类自古至今的一项文化活动却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劳动形态亦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在我国大致可分作四个时期一、殷商至西汉;二、东汉至宋代;三、元代至清朝末年;四、近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学风,即学习的风气。它是学校倡扬、并悉心培育而养成的一种学习氛围,是指师生在学习问题上表现出的思想态度、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学风的效用在于:学风的规定对学生学习具有规范作用。学风的凝练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指向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学风的要求对学生学习具有增效作用。学风的规范和要求是一种服务于学习的诉求,一种学习方式的优选,对学生学习具有增效作用;学风的践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指引作用。学风的凝练不是为了装样子、搞形式,而是为了塑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它应该成为全  相似文献   

11.
郑立君 《美育学刊》2020,11(1):69-77
东汉以来有关汉代画像石祠堂、画像石及其图像、文字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品评、考释、发掘、保护等跋语和立碑勒文,即后人的题刻,历代都有,特别是有许多现当代人用各种书体在拓片上题写的跋语。但直接在原石上镌刻跋语和立碑勒文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东汉、北魏、北齐、唐、宋和清代,现存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画像石祠堂和嘉祥县武梁祠的隶书跋语与碑刻较为显著。汉代画像石上的后人题刻各有不同的思想意图,用以题刻的隶书水平也是东汉至清代隶书艺术发展的镜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门阀世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其背后所依靠的阶级基础也正是当时的世家大族。文章就刘秀集团建立东汉政权前与世家大族的关系及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刘秀对世家大族的政策调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期官场盛行的清谈之风,是当时政治日渐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改变状况,一些 有识之士尝试用新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生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 ,历经魏晋南北朝 ,至唐代中期出现了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化的宗教流派———禅宗。禅宗一出现 ,立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紧接着就出现了以皎然、司空图为代表的诗禅。活跃于乾隆年间的金农的绘画艺术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画禅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从归纳禅宗的代表作《坛经》入手 ,剖析金农的生平、处世态度及绘画风格 ,力图揭示其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重文轻武风气及其对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对“技击、强力”性的“武”及与其相对的“文”历来态度不一,本文所谓的“重文轻武”,就是指其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的一种不良风气.这种风气最迟发端于春秋战国,至两汉就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则进一步发展,并于宋、明达到了极端。它的出现、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儒学的流传、历代的取士制度及当时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严重地影响了古代体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运动项目发展的不平衡,体育比赛中的竞争性降低和学校体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我们必须以古为鉴,既要为消除这种风气的遗迹而努力,又要防止新的重文轻武倾向的出现,使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早期中国球迷出现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属于中产阶级球迷群。这一时期的足球属于自然足球,观众为城市富有阶层,观球风气大致与观剧类似。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足球大体隶属于苏联的体育体制,球员温文尔雅,观众和和气气。这一阶段足球大体属于道德时代的足球。1994年至当下属于普世性的商业足球时代,观众群体的表现也有多维度的特性。苏联体制时代的足球属于善的足球,观球是一种社会福利,而非商业需求。1994年以后的中国足球属于一种恶的足球,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球迷的心智时常抵达极限临界点。中国的文化觉醒始发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球迷的心理大体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足球从此告别了道德时代,步入一种法制足球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8.
汉代天水郡是一郡三种建置并存,即管理普通民众的县、管理归降民族的属国和管理聚居民族的道。属国和道不同于郡县制,其民众“因其故俗”,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种民族管理建置适应了汉代天水郡多民族聚居、民族成份复杂的形势,体现了汉代民族政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当地民族融合的发展和边郡的稳定。东汉时天水属国停设,在此地恢复了县的建置,道的数目也大为减少,这说明了东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花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生命、富于情趣的精美艺术品。美化生活、陶冶身心,在人际交往中担当情感使者的任务,以花交友、用花传情的风气日益盛行。礼仪花卉、常用花语及送花习俗等方面都与社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