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我国课程整合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并涵盖多种课程实践的概念。在不同的层面上从不同的视角看课程整合,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实施是不一样的。文章采用统计学方法,以中国知网上的"课程整合"论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课程整合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综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是教师的权力,是教师职业角色和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学校课程有效性、促进学校课程变革的需要。教师从不同立场出发,在不同层面参与学校的课程决策,体现出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内容和方式的差异。要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建立和完善保障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权力的体系,明确教师的决策权限,确立合理的监督系统和教师自我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以学校为本位 ,在学校和教师这个层面上 ,以课程改革———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决策为重点 ,实实在在地进行。在学校课程开发、设计、编写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会发生新的变化。其原因如下 :其一 ,地方与地方之间 ,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 ,从办学主体、校长意识、教师资源、学生来源、硬件设施、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等许多方面来讲 ,各校均有自己的特点。当学校拥有课程决策权时 ,就有助于学校根据办学的思想和条件的变化 ,开发、建设不同的学校课程。因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由具…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教师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网络课程评价的范例。范例依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课程的设计特色,从网络课程评价的原则出发,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课程评价的内容、方法,并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促进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5.
学校课程整合的应然追求是让每位儿童成"人"。从儿童成"人"的个人和社会维度的基本意蕴出发,指向儿童成"人"的学校课程整合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知识的整合,在师生的参与中作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反观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现状,形式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客体化、功利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工具化是其迷失的具体表现。学校课程整合的理性回归需要校内外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校内应从理想的儿童形象出发进行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并赋权师生,校外应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和理性的地方支持。  相似文献   

6.
教师反学校文化是一种教师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体上其产生可以分为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实践主体应该是学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是有差异的,校本课程的质量也难免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区域层面的引导与规范。近年来,松江区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区域层面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引领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导向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马永祥在《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年7—8期上从学校层面论述了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1.优选性原则。生产和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可能是课程资源,但不一定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关注的是课程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使得康复课程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笔者以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为例,介绍了康复课程的发展变迁,并从目标意义、训练内容、实施途径等不同层面提出培智学校开展康复课程的基本问题和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卿  李华华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4):52-53,56
针对教师教学现状及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和教师自身等层面给出相关建议,给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策略,并探讨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在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学校课程管理应从细节入手。学校课程管理细节的内容包括课程计划管理细节、教学管理细节等;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学校层面完善、协调、优化和整合学校课程管理的细节,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纲要》规定地方和学校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进行有效地加以整合。随着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增多,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非本校本课程,以其现实性、生成性、丰富性的鲜明特点,实现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实施,在课程设置、人员安排、时间利用上进行统筹规划,有利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必须要从信息技术、课程和人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互动整合,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课程知识层面的贯通、课程经验层面的融合和课程文化层面的创生,并最终使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借助于信息技术走向统一融合.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设计开发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基于"整合"的理念。无论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还是课程功能的整合,亦或开发主体的整合和课程管理的整合,都有一些具体的策略。因此,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确立并承担了江苏省省规划办立项的2008年重点自筹课题"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任务,该课题由吴江区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长亲自主持。本组5篇文章则是该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从整合地域文化,整合学校特色、教师角色转型等方面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坐标,规定了学校课程建设以人的现实境遇为现实基点,以人的发展要素为内容维度,以人的现实需要为目标向度,并以唤起人的生命姿态为价值旨趣。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学校课程建设要在哲学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构筑学校课程哲学;在文化层面关注多元化形态整合,弥合课程文化张力;在价值层面坚持以个体人...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学校在防疫教育中的课程责任是必然的。对比学校一般的课程责任,在防疫教育中,学校有保障国家课程、配合地方课程与创建校本课程等有限责任。随着学校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型,学校课程责任运作方式必须由科层传达转为平等协商,构建"课程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及实践的重心应当向农村学校下移。当前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已经具备(从宏观层面)。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梯级中,基于学校真实情境的支持系统分析是第一步。教师培训贯穿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系统的七个因素之中,成为当前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学校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突破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相对分离的状态,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开妍 《现代教学》2014,(Z3):59-60
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实践主体应该是学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是有差异的,校本课程的质量也难免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区域层面的引导与规范。近年来,松江区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区域层面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引领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导向和行为。评价的对象——侧重评价哪一种校本课程如果宽泛地讨论校本课程,那么它既可以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也可以是体现一所学校特点的  相似文献   

20.
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茶。在教学层面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教学模式为整体单位来设计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整合中经常开展的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的几个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