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久远。在我国翻译史上,曾经活跃着一群被称为"通事"的翻译人员,他们所在的时期,可以称之为"通事时期"。本文探讨了通事时期的起始及终结,并客观评价了通事时期通事对于中外交流及各民族交流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事是清代处理台湾汉番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它的权力及其管辖范围随着番民的汉化、汉番交往的增多,以及清政府对通事地位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扩大。尽管通事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通事对于清政府理番、汉番关系以及番族自身的进化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综述了各家对词义的界说,接着提出了我们对词义的认识:词义根据存在样态分为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静态词义是语言中的词义;包括词汇间意义和语法意义;动态词义是言语中的词义,它在静态词义的基础上,根据两种不同语境而发生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起用了一批旧长崎唐通事。19世纪70—80年代,以郑永宁、吴硕、颍川重宽等为代表的旧唐通事,作为赴华使团或驻华使领馆内翻译、外交官、汉语教师等,以不同形式在日本近代对华交涉活动中发挥了作用。该历史过程也反映了长崎唐通事这一翻译职能集团从近世到近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根据人与人之间称呼方式、称呼情感、称呼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把《朴通事》中的称谓语归纳为八类,并据此分析了《朴通事》称谓语在语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翻译人员的职业操守同样不能忽视。旧时直至新中国成立为止的翻译人员,常用的称呼是通事。这一称谓用来称呼翻译人员,大约持续了一千多年,这就是翻译史上的通事时期。通事时期的翻译人员,职业操守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世翻译人员警醒的地方。本文探讨了历史上翻译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翻译人员职业道德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4,(A0):16-17
信息化时代,网络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出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网络语言中各词的词义不同于汉语原有的词义,随着网络语言不断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使得汉语词义不断发生演变。本文从词义演变的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中汉语词义演变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语言系统所承载的意义,不论是词义、句义还是语篇意义,往往都取决于语境.词义的发展演变总是随着语境的发展演变而发展演变.在话语语境的分类当中,社会语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社会语境的变化引起了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相似文献   

9.
张萍 《现代语文》2010,(1):75-77
本文对照《辞源》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叫”的词义,根据词义引申发展的线索,对“叫”的义项作出了调整,并按照系统论方法对“叫”字义项进行了排列。在此基础上,对照“喊”字词义,探讨了“喊”与“叫”语义交叉发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情况,同时结合吴语中“叫”“喊”使用的语言事实,分析了普通话词义对吴语词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词义引申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词义引申进行研究,但对词义引申在原型范畴理论层次上的研究不多。文章立足于原型范畴理论借助语料对词义引申进行浅析研究,并分析汉语中常见的四种词性在意义引申过程中发生词性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语境能确定或限定话语中词语各种各样的意义,制约着词义的理解,对词义具有调适作用:使词义单一化,使词义具体化,使词义延伸,赋予词语临时意义,赋予词语修辞意义。词语的这种受语境调适产生的言语义称作语境义,它在话语中常表现为表层语境义和深层语境义两个层次:表层语境义是理性意义项目在语境中的再现,体现着语境对词义项目的选择性;深层语境义往往是在词语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语境的作用而生成了一个新的概念,词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观性很强。两者皆与语境信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朴通事》是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的学话手册,作者不详,据考证.它是中国元代写成的.《朴通事谚解》是《朴通事》的注疏本.本文据以对元代量词作断代的静态的描写,希望对汉语量词发展史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作者认为,《朴通事谚解》中的量词和现代汉语量词从体系和范畴来看,基本相同.只是某些方面,如量词词缀化构词法、量词的重迭形式等发展得还不够充分.有的类别词如“匹”、“个”、“隻”等还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13.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词义扩大是词义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崽”是长沙方言重要亲属称谓语之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儿子”。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沙方言“崽”词义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单指称儿子,也可以指称女儿。本文对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词“崽”词义扩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了长沙方言其他亲属称谓词的...  相似文献   

14.
"出位"一词在目前可谓是流行词语,而该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存在,只不过其词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拟从该词古今词义的变化、词义泛化、使用情况以及新义产生原因等角度对"出位"这一词语做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6.
古今义浅说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解释字义或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而作为语义基本单位的词义是纷繁复杂的。大量的词义随着时代的推进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在对字词进行训诂时,有必要辨析古今词义。笔者在此试图以古义与今义为研究对象,说明古义与今义的含义,探讨古今义的差异,归纳、总结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词义具有两种形态: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异。所谓词的科学意义与通俗意义,究其实质,是词义主观形态的两种表现形式。而词义的深化,实际上是只发生在词义主观形态的一种现象,用来表述词义的发展演变——词义客观形态的演变则欠妥。词义的定义,着眼的应该是词义的客观形态,而不该是词义的主观形态。词义的分析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是……也”式,认为《老乞大》、《朴通事》中这种格式即使是读书腔的混入,也和当时的口语体系相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