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潜意识学”。潜意识的萎缩、衰退、僵化,无论在哪个环节上都很难进入文学境界。阅读、观察、思考、表达,这些文学环节都应该以潜意识活动做保证才能完成。否则,是入不了“境”的。有人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文学作品,其实只是具有了某种文学接受力,并未形成文学感受力,尚不具备“文学细胞”。潜意识机能就是“文学细胞”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2.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潜意识学”。潜意识的萎缩、衰退、僵化,无论在哪个环节上都很难进入文学境界。阅读,观察,思考,表达,这些文学环节都应该以潜意识活动做保证才能完成。否则,是入不了“境”的。有人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  相似文献   

3.
欧阳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欧阳子的小说触及爱情、婚姻背后的性心理与潜意识、恋母情结及乱伦之爱等领域。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托,从“利比多”、潜意识、变态心理、“俄狄浦斯情结”、“白日梦”理论等方面对欧阳子的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一 在文学的本源问题上,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资产阶级心理学派曾提出过“心灵表现说”。他们说,人类自孩童时起就具有表现自己感情的本能,高兴了要笑,痛苦了要哭,这种本能进而从声音、语言、形体上表现出来,就成为音乐、文学、舞蹈等等。因而他们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心理变化,描写自己的心境,是“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变相表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明对于季节已经变得不太敏感,但古人则不然.季节(春)对于他们而言,隐藏了一种被荣格称为“集体无意识”的“生命-情欲”本能,它表现在文学、婚俗、民俗以及语言文辞等诸多方面.进一步追溯,可以看到这种“生命-情欲”本能通过语言文字凝固在汉族先民的潜意识之中,并从深层次上对文学的审美范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潜意识的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演变的重要载体。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和弗洛姆提出的“社会潜意识”分别是潜意识理论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这三种潜意识有其各自的内容和产生的机制,并且这三种潜意识都与意识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所谓潜意识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它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备但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潜力”。 一、潜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人同时具有意识和潜意识。一般情况下,人在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从“潜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莱布尼茨的“微觉”谈起,通过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天赋潜能说中关于“微觉”思想的阐述,说明从“微觉”到“潜意识说”是一种理论上的飞跃,同时指出了“微觉”在“潜意识说”上的四点意义。  相似文献   

9.
路翎的文学创作风格与俄苏文学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气质上,特别是语言风格、作品人物的行为模式以及关于人物的潜意识描写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即:文本中的人物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都流露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文本中人物的行为模式主要呈现出“毁灭”与“复活”的鲜明特征;在描写人物的潜意识方面,都非常注重利用“梦境”与“幻觉”来进行深层揭示。路翎与俄苏文学之间存在的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影响/接受”关系,其中渗透着作者的许多独特思考。相较俄苏文学而言,路翎的创作风格整体上呈现出“趋同”和“悖离”的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0.
《苦果》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文本,反映了当时文学与主流意识的密切关系。以阿尔都赛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参照,反思80年代初的“反思”文学的文本──《苦果》,体现了90年代新的理论视野与80年代文本的对话。《苦果》在问题的设置、结构的安排、文本阐释的潜意识等方面与阿尔都赛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布勒东与中国当代作家残雪倡导的自动写作有着共同的精神资源,都把潜意识当作文学真正的动力.对自动写作的具体实践过程,布勒东认为完全是“非理性”的,残雪则认为“非理性”应该在“理性”的监管之下,由此他们各自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真实,以及是否存在逻辑结构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人的成功并非仅取决于学历、知识或抱负。事业成败的关键其实取决于个人的“潜力”如何发挥,这些“潜力”才是最重要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内在潜力是受制于个人的潜意识,受制于自己日积月累形成的精神世界。这些潜意识和精神因素会逐渐地成为个人成功路途上的绊脚石,降低你的进取精神和适应能力,使你一辈子以“无所事事”而告终。概括起来,它们可以分为“三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借助潜意识理论阐释宗教经验现象,认为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既是宗教与科学对话的“中介项”,也是“人神感通”的“中介项”,潜意识理论被神学家所利用,成为宗教神学的“亲密伙伴”。然而,潜意识理论是宗教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正确认识潜意识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讨论的重点,其后期的研究也充分表明了潜意识这个“中介项”是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学的发展机制问题,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主张文学的机制应当是充分的主体性、超越性者有之;判定文学是自由的、无目的的也有之;弘扬文学即是直觉、潜意识还有之;倡导文学的生命在于形式者亦有之。这些主张和认识都接触了  相似文献   

15.
一“对压迫者的圣母情结”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揭示了作家创作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反映了潜意识状态中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狼”作为文化原型的探索,“狼”文化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流变以及在现代以来“狼”原型文化意义的复归三个阶段的探讨,论证了《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坛所造成的轰动正是由于其迎合了人们潜意识中对“狼”性的渴求。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西奥多·罗杰克在其1992年出版的《地球的呐喊》一书中提出了“生态潜意识”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拓宽了潜意识的边界.生态潜意识的形成因素是多元的,与自然进化、文化演变、人类童年的经验、工业社会对人的自然经验的压抑都有密切的关系.探讨生态潜意识,找到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情感,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解救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创作充分利用了人的潜意识,在现实与荒诞之间透露了现代人的心灵秘密。从显意识与潜意识、意图与结果相反的深层心理学角度解读卡夫卡的作品,我们将透过纸背发现比“人的异化”等一般结论更为实质的东西。这一;或同样也反映在他叙事的风格和内容的反差上。卡夫卡对现代人心理现实的表现深度和独特技巧,使他和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等意识流小说大师一起,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相似文献   

19.
梦魇意识西方现代派文学常把梦幻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从现象上看,是日常生活潜意识的沉淀泛起;从本质上看,主要是寓意式的、象征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薇拉的四个梦和以梦幻形式出现的《神曲》便是明证。梦,对于现代派作家具有特别意义,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大道”,是人体的本能、心理、情绪的真实表露和宣泄。西方现代派作家强烈的主观臆向,以及在现实社会中从自我心灵上时时袭来的压抑感,使他们觉得客观实在不足以表明其最高意义的“真  相似文献   

20.
《边城》是30年代乡土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中篇,也是沈从文湘西系列文学的扛鼎之作。这里所言及的“乡土文学”,指的是反复出现、不断演化的“恋乡情结”。这种恋乡情绪是人类京绕内心深处怀恋故土情感的因子,是怀念乡土的赤子之情在文学中回旋显现,渗透着深刻的内容,构成民族群众历史潜意识的积淀。研究者认为,乡土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从古到今在历史深化中不断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型。这一原型同样活在现代文学创作发展中。鲁迅曾指出:“凡是用笔写出来他的胸臆的人们,不论他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其实往往都是乡土小说艺术。”沈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