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唐南贬诗人诗作均有屈原情结.刘禹锡、柳宗元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突出怨愤精神;元稹、白居易理性较强,对屈原的忠直精神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意志;韩愈与李绅通过与屈原悲惨遭遇的比拟,抒发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偏重于个人情怀的表现.初盛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是中唐诗人的渊源,二者尽管有理性与情感之别,但总体上中唐时的悲剧气氛要比初盛唐时期浓厚得多.  相似文献   

2.
中唐士人多尚佛禅,元稹亦不例外,他受中唐尚佛世风的感发,也受其屡遭贬谪的人生感遇的影响,使他与佛禅之间产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他广游禅寺、交结僧人、感悟禅理,在禅观启示下体悟社会与人生,调整自己的贬谪失衡心态。禅宗思想对元稹的人生与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贬谪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贬谪使贬谪士人身心俱创,使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另一角度来说却促成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刘长卿一生两度被贬,长期谪居,有着更为深刻的生命沉沦的体验。本文着重从贬谪文化角度探究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使用的诗歌意象、诗歌风格,以及他特有的贬谪文化心态,从而了解封建专制制度下贬谪士人生命成长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5.
刘延陵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代白话诗人,在新诗创作、外国诗歌及其理论译介、青年诗人培养等方面均做出积极的贡献。他的诗作处处洋溢着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又有很多超越"五四"时代的诗学旨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创作实践及生活等方面所秉承的自由精神,这种创新的自由精神贯穿在其诗歌创作及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五四"启蒙初期的诗人来说,这一主张无疑是伟大的、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6.
贾岛现象与"晚唐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征与晚唐有着质的区别,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作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苦闷孤寂。不能把"晚唐体"简单地视为承袭晚唐诗风,它是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在新时期"归来"之后继续创作了大量诗篇,并呈现出了与他以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风貌,对于这些诗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是我们理解"归采"诗人邵燕祥的一把钥匙.从"一颗有璺的心"、"人格理想的倔强坚守"和"用‘临终的眼'看世界"这三个方面对"归来"诗人邵燕祥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可探索他的诗作与他的内...  相似文献   

8.
贬谪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常见的人生经历.在中固古代文化背景下,柳索元作为贬谪南荒达十四年之久的谪吏,在贬谪时渡过了他一生政治上啊晦暗的时期,却创造出辉煌的思想作品和文学作品,其影响直至"五四"时期.其贬谪时期的心态是复杂而充满骚怨的.  相似文献   

9.
西安作家创作心态虽幽微复杂,但有迹可寻.从历时性角度看,20世纪70年代末乃至80年代西安小说创作呈现出务实求变的青春心态,而90年代以来则是颓废与复兴心态纠缠交织在一起.应从西安历史地缘文化、社会政治、世纪末情绪等多个向度入手,结合作品个案梳理西安小说作家纷乱的创作心态,探索冲出西安文学精神危机的路径,倡导借鉴京派和海派等文学流派,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安派"文学.  相似文献   

10.
把印度近现代文学提高到世界文学水平的代表是最与我们熟悉和热爱的泰戈尔。他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质量之高,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据统计,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其中的《吉檀迦利》乃东方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秀诗作),二十多个剧本,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和一百余篇短篇小说,谱写了近三千首歌曲,描绘了一千五百余帧图画,此外还撰写了许多有关哲学、文学和政治方面的论著、回忆录、游记、书简等三十余种。  相似文献   

11.
文学在沉寂与无奈中迈进了21世纪,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创作高峰,反思90年代文学的冷落与喧嚣,作家要以平和心态创作标明自己个性的作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文化氛围中,重新找回文学的本位价值,获得审美的新生。  相似文献   

12.
“桂州-广州”线诗路的形成由来已久,可从历史传统与文学传统两个方面上溯至秦朝。至唐代,岭南本土文学处于缓慢发展期的同时,大量文人因贬谪、入幕、漫游等种种原由经“桂州—广州”一线进入岭南,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路文化。但唐代“桂—广”线上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因而诗路发展情况具有创作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创作时间上的差异性。同时此条诗路因水上交通发达,又存有大量纪行诗与送别诗,由此形成了创作题材多江行诗,创作手法上虚实结合及创作情感多样化的诗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济慈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真实性、情感性与自由性,诗人要想创作出优美的诗句,就必定要借助于艺术想象。由于重视艺术想象的运用,所以济慈的诗作呈现出了人情之美、传奇之美和幻境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长于“文革”的诗人 ,是一个陷于“断裂”状态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现状 ,折射出历史和现实、文学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交互作用。文章从他们与先行、后继的诗人的对比当中 ,寻找“断裂”的具体原因 ,并透视其作为“社会的人”和“文学的人”的两难 ,以及诗艺上的缺项 ,进而提出诗学人学的几项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唐文学与当时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永贞革新之前,引起中唐大量诗人贬谪的主要原因不是宦官专权和党争,而是权奸擅政。权奸擅政在使朝政日益腐败黑暗,大规模朋党产生,加深皇帝对朝臣的猜忌,宠信宦官等方面起到加剧作用。对权奸擅政的研究有利于还原当时真实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唐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斑驳复杂,而我国一代文人的命运也历经坎坷。借以诗人张光年为例,试解答这两难问题:当诗人遇上革命,皈依还是疏离?通过展示建国前夕直到十七年期间,文学面临的时代纷纭和诗人们普遍进行的话语抉择,进一步解读张光年的诗歌、歌词创作,深刻审视当时文坛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的消长,以发现真实的历史,作出严肃的追问。  相似文献   

17.
无奈的退隐 感伤的超脱——晚唐隐逸诗人的生活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晚唐的社会现实入手,剖析了晚唐隐逸诗人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苦楚,解读了他们生活与创作中反映出的心态,退隐中包含着无奈,超脱中潜藏着感伤。  相似文献   

18.
元末明初,松江文学逐步兴盛起来,随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松江本土文人,袁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长于写诗,常以丧乱漂泊的经历自比杜甫,诗作亦带有杜诗的特色,因其"学杜而得其法脉"被称为"国初诗人之冠"。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昊中诗人皇甫涝是明中叶诗坛创作与影响仅次于前后七子的人物之一。皇甫污诗作数量庞大、众体兼备、风格多样。诗作内容主要为酬答兄弟友人和歌咏节物风光,包括酬赠诗、悼怀诗、颂圣诗、怀古诗、闲适诗、咏物诗和拟古诗。五言诗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工于起调和对仗。诗作善于用典,自出机杼。诗风以清真朗润为主,兼有雄浑绮艳。皇甫涝在改变明中叶昊中诗坛竞相摹拟的风气和诗歌转向名士风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秦观和张耒同为苏轼门下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诸子中,张耒与秦观的论文大抵以苏轼为主导,分别提出与苏轼相似的"文统说";二人师承苏轼,也皆因苏轼被贬而受牵连。在贬谪途中,秦观与张耒写下了许多的诗文,但由于心态、思想气格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诗风与文风。本文试从秦观与张耒的诗文创作入手,分析二者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