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要求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变。本文在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和辨证地认识评价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现实出发,剖析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现存问题,并给出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评价实践实例。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绩效”成绩单下的价值评价成为了教师评价改革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主要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的顶层设计上存在价值结构撕裂、调适结构失灵和功能结构冲突等结构性矛盾,缺乏对教师行为价值的有效识别,致使难以还原“立德树人”核心绩效与“搭便车”边缘绩效的价值“全貌”。为此,积极回应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以育人为导向,以标杆管理为理论框架构建基于发展因子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以某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为对象进行成果实践,重构多集群全关系的价值判定。研究结果不但为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构建一个具有内在张力和自适应能力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3.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从教育的本源和目标、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评价的方向性改变和实现教育评价的转变路径四个角度,探讨成己成人的教育本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以及由注重排名转向五育并举的方向性转变。详细介绍了新时代落实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新路径,阐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的可贵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孟照海 《人民教育》2023,(20):15-19
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在评价理念、理论、主体、对象、内容、标准、方法、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实现体系性重塑。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评价改革仍面临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学生评价中的创新素养评价、教师评价中的道德实践评价、学校评价中的学习体验评价、党委和政府评价中的“元治理”能力评价、用人评价中的人岗相适度评价等,啃下这些“硬骨头”将撬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1]。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531号建议的答复也强调,我国教育考试“十四五”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影响深远,不可替代,其多元、跨界、开放等鲜明特征倒逼学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从“单治”向“共治”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化、从“经验”向“科学”的转换,深刻把握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要从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内容与选择、“双高计划”引领下的特色与创新、类型层次视域下的实然与必然等维度,深入理解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蕴;要从治理理念价值重塑、治理形态一体协同、治理效能内外评价、治理方式数字转型、治理制度基础支撑五个层面,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进行“五位一体”的逻辑构建。  相似文献   

9.
夏涛  赵秦 《教育与职业》2023,(12):64-68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与实施开启了教育评价系统性综合改革的新征程。高职院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调整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手段,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努力通过改革实践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实践提供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弥补应用型技能人才缺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急需建立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立足利益相关“八方主体”,从时间、空间、物质、社会、战略五个维度进行现状难点和困境剖析论证。结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导向,建立主体分阶博弈模型,笃定“五维四阶博弈式”的质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摆脱当前人才评价困境的实现路径与对策,以期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可操作性实践向度,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更具中国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集中表现在:从“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知识经济的属性是知识和经济的紧密结合,这种属性要求教育发展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组织,需要构建新的创新智能教学体系。英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突出创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制度化不仅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由个别现象向固定规范转化的发展过程,更是影响改革走向稳定与成功的关键。受传统教育评价观制约、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遭遇了多重制度化困境。然而,当前学界对其制度化困境的研究却暂付阙如,而它关涉多个学科、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也致使改革问题难以用单一的教育学原理去解释。因此,具有跨学科性质以及制度创新改革属性的新制度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制度化中存在集体行动困境、“合法性”困境和路径依赖困境。为此,要重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逻辑,促进博弈支付结构优化;加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供给,增强“强意义”与“弱意义”的“合法性”;整合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抓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历史否决点”。  相似文献   

13.
英国教育评价体系在保障英国教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组织建设注重“独立”、评价工作强调“专业”、评价重点落脚于“内涵”、结果应用突出“高利害”、评价过程实现“开放”等特点。借鉴英国经验,我国教育评价改革要加快建立独立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管理专业模式、促使评价重点从规模向内涵转变、形成强有力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提高评价体系开放性等措施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4.
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1992—2021年收录的关于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发现:从年发文量看近三十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经历了波浪式起伏、平缓式下降及突破式增长等三个阶段,且目前仍处于突破式增长阶段,未来该领域依然有极大研究价值;从研究者和机构看,刘向兵、顾建军、檀传宝等人是该领域高产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是该领域核心研究机构,但总体高产研究者数量少且跨机构合作密度低;从关键词共现和突现上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实践路径""职业院校"等是热点,围绕热点主要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劳动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区分与课程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征与路径、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及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育人模式等主题研究.基于分析结合当下劳动教育发展要求,提出未来劳动教育应"开发自身价值,顺应新时代要求;转变单一研究观念,拓展多维度视角;构建科学评价模式,促成完整性发展",最终实现劳动教育横纵向深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STEM教育相关的195篇C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可视化地呈现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热点包括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研究、融入STEM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STEM跨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美国STEM教育研究及本土化发展等四个方面。未来需要拓宽研究领域,关注STEM在高职和高等教育等的应用;立足实践积极探索STEM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创新”;转变研究范式,从“思辨范式”向“实证研究”转换;完善评价机制,提升STEM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使“数字正义”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正义是对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合法性的判断,意指教育评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秉持了社会正义和道德关怀的立场,从而满足了人们对美好教育需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主要表现为分配正义、算法正义与数据正义三种形式。然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迈向数字正义时,必须警惕教育评价过度计量化、智能评价算法偏误与智能评价数据异化的价值风险,进而规避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可能引发的数字非正义现象。为保障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数字正义的实现,要建构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一要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意义,树立“需求本位”的分配原则;二要保障智能评价算法的人机协同,确保“合目的性”的算法运行;三要把握教育评价数据的应用边界,彰显“以人为本”的数据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育评价改革切实关系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新兴技术让评价数据可视化变为可能。为探明我国近十年来数据驱动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热点和前沿演进方向,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研究者、研究机构之中虽有影响力较大的带头群体,但相互合作较少;研究热点聚焦于数据赋能的教育评价在理念、体系、主体、方法和工具上的创新;“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等将会是未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5):141-145
高考评价是高考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内容,教育评价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基础。对教育评价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有助于更好地认清当前我国高考评价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该理论的推陈出新使高考评价改革有了新的理论根基,与国内高考评价实现由考向评的转变相呼应,对完善高考评价目标体系建构和命题均有诸多启发,成为高考评价改革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利用智能技术促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传统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着评价理念陈旧、评价技术薄弱、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片面、评价方式传统等实然困境。如何合理利用智能技术优势,化解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顽疾,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诉求。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研发智能化教育测评系统,组建多元专业的评价主体,构建质量为本的评价标准,创建智能高效的评价实践,为教学主体提供全息、精准的评价结果,为构建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四个评价”的改革思路,并针对“五类主体”统筹设计改革任务。高考作为教育评价指挥棒之一,面对教育评价改革新形势新要求,需要立足“四个评价”,从服务“五类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深化改革。高考评价改革要积极探索高考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中的定位和作用,整体提升高考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高考评价改革要以学生评价这一主体为抓手,立足全局,整体谋划,加快推进服务“五类主体”的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高考评价改革要以《总体方案》为根本遵循,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3个方面重点突破,完善评价工具,创新评价手段,健全评价结果反馈与使用,全方位提升高考评价功能,助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