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现实主义小说《愤怒的葡萄》通过对经济大萧条时期乔德一家苦难生活的描述,真实再现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动荡和底层人民的挣扎,本文结合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分析小说《愤怒的葡萄》在当时美国社会的历史意义,以及在历史建构过程中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被释放的姜戈》于2012年由美国温斯坦影业、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出品,影片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重现了黑奴解放运动的历史主题,被释放的姜戈爆发出来的惊人能量诠释了通过血与火战争抗争捍卫的"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基石的伟大意义及正确性,更标榜了黑奴解放运动对于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性表现。美国电影《我们的家庭婚礼》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两个不同民族出身的美籍家庭在筹备儿女婚礼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而引发的种种矛盾和伤害。本文从民族主义和家庭建构的角度,对影片中的误解和冲突进行分析,试图寻求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狂乱、阶层局限和个人价值观这几个角度,解析温柔暴力产生的原因.独特的社会背景孕育了"他们"这样一群美国下层的白人阶级,贫穷,空虚,暴力,渴望摆脱命运的束缚.渺小的个人在混乱动荡的大世界中愈发无能,硬暴力已经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他们企图通过一种更加隐蔽更有效的手段即温柔的暴力来解决遗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电影《手机》的上映引发了大众的众多讨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影片塑造的三个女性人物都具有已经觉醒了的自我意识,但传统观念的影响却深浅不一,由此产生了在男权社会中三种不同的捍卫自身尊严的做法。三位女性所代表的正是现代社会中女性的三种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电影《交换人生》不仅凭借着“奇幻+喜剧”的叙事模式,为观众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而且展现了在当今消费社会语境下人性的异化,即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冷漠。在实现异化人性的救赎层面,导演将满足简朴的生活与温暖亲情唤醒良知作为其主要救赎路径。相比电影《万里归途》的宏大归家叙事,影片采用了个体回归温暖小家庭的叙事模式,这与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观众产生了深切的情感共鸣,因此这部影片在春节档影片中得以脱颖而出,为我国的“归家”电影叙事模式提供了新的表达范式。  相似文献   

7.
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出现于许鞍华创作后期,该影片以女性视角看取人生,通过展现中老年妇女叶如棠的日常生活和人生际遇,思考了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梦想和现实失落之间的矛盾,对流离在城市边缘的小人物给予关注和同情。影片用朴实厚重、冷静写实的叙事风格,描摹市井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现实人生,从中引发对社会人生和女性命运的思考。影片紧凑完整的叙事结构、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以及非典型生活片段的巧妙安排,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作品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发声,争取华裔在美国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确立其身份,汤亭亭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旨在为华裔发声,反抗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压迫,其代表作《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即——华裔父权的压迫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压迫。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反抗双重压迫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美国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消费主义盛行,汽车作为新兴的科技产品受到大肆追捧.在这部小说中,汽车出现的次数更不在少数.汽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更体现在它的符号价值上.通过对小说中汽车双重价值的剖析,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特性,更能从中窥见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消费主义追求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论是作为物品存在的汽车,还是作为符号存在的汽车,看似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实则是人的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的反光镜.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卡勒德·胡赛尼凭借《追风筝的人》一举成为美国文坛中不可被忽视的作家,而2007年胡塞尼又凭借《灿烂千阳》再一次撼动人心。在《灿烂千阳》中胡塞尼凭借高超的文学素养和笔触刻画出了为了追求快乐与希望可以牺牲自身,用爱的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并战胜恐惧的故事。作品中不仅刻画了环境对女性个性与人格的摧残,更突显了人性的光辉。本文对作品中女性主义进行分析解读,结合区域特点与时代的发现,深刻探讨了《灿烂千阳》中女性主义对世界女性权利维护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英语电影教学中,优秀的英文电影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形式,更能给学生带来跨文化启示。美国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对个人自立、个人自由和个人财富与荣誉的维护和独特理解,使我们更近地体会到个人主义在美国民族血液中的积淀和流淌,使我们直观了解美国文化模式的同时,更深入了解了美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试论《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艺术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给世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不仅是因为她具有美丽的外表,更主要的是她那种勇敢、坚强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她以不懈的奋斗和追求以及不为世俗所容的贪婪和残酷,谱写了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社会乃至整个美国文化史上一部永不磨灭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白雪公主后传》是美国文学大师巴塞尔姆最重要的作品。在大师笔下,白雪公主成为普通女性,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作家用碎片式的语言表达出对社会的一种玩世不恭的讥诮,反映当代人滑稽无奈的众生相。《大话西游》被称为是表现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影片,电影中通过不断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各种道德和行为,让女性主义的体现在影片中也逐渐转向后现代,这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与《白雪公主》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对比二者在塑造女性时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中,分析其特征,以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电影《纽约客@上海》描述了美国律师山姆因为工作来到中国上海后的一段经历,他最初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抱有偏见,遭遇了文化冲击和不适应,后来他改变了态度,并不断学习和反省,最终对当地文化逐渐接受和适应。跨文化适应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这部影片对于了解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提供了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中篇小说代表作《牛》中的主人公罗汉是莫言少年时代的影射。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文革时期,主人公通过扮演小丑希望引起大家的关心和注意。在太宰治的私小说代表作《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大庭叶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他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日本这个要求社会成员高度一致的国家,只能带着"丑角"面具生活。通过对比两大作家的丑角精神,发现莫言和太宰治写作视野和写作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紫颜色》是美国非裔女作家艾丽斯· 沃克的代表作. 小说不仅表达了其对于"非洲之根"的认同,更体现了对于非洲异邦的疏离感. 因此,艾丽斯· 沃克的民族意识呈现出既带有种族性又带有美国化的矛盾特质. 这种矛盾的民族意识表明,沃克对于"非洲之根"的探寻是为非裔美国人在主流话语中争夺话语权,谋求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为美国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存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作品 ,从对其内容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剖析中 ,读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尔虞我诈的现状以及人们为实现美国梦想不惜采取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8.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誉为美国南方文学史上继威廉姆·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小说家。《智血》以20世纪中期田纳西州一座名叫托金汉姆的城市为故事背景,描写主人公黑兹尔·莫茨试图根除耶稣对他的影响,走上一条悲喜掺杂的精神幻灭、皈依之路,最后以失败告终。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小说中对小丑、傻瓜、骗子等形象的塑造,可以解读作品体现的狂欢化怪诞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狂欢节"疯子"形象变体以及狂欢节上小丑的加冕——脱冕的角度阐释了舍伍德·安德森小说集《小城畸人》中《虔诚》的狂欢特点,折射出"狂欢化"小人物背后所隐含地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价值观的反叛和颠覆。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小说中母亲和女儿的冲突不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