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以孔子为分水岭,孔子之前是官府垄断时期,只有贵族、官宦的子弟才能享受教育,一般贫民子弟根本没有权利享受教育。自孔子兴办私学后,这种官府垄断的格局才被打破,教育才走向寻常百姓家,所以说孔子是中国教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教育多为精英教育,受教育只是少数人能享受的权利。这种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官员服务的,研究的多是“牧民”之道,在这种教育中享有盛名的教育家多为“帝王之师”。早些时候,这种学校的生员均为贵族子弟,春秋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穷人家的孩子只要有可能读书学习,也可以参加这种选拔官员的资格考试,后来便完善为科举考试制度。一般说来,参加学习的生员开始接受成圣成贤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3.
朱金富 《教书育人》2011,(12):68-6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走向大众化。提炼孔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文、行、忠、信"。他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即"道"的养成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私学的回顾提起私学,不得不谈到孔子。在孔子之前,中国古代的教育是由国家办学,教育对象是王公贵族的子弟,就是所谓王官之学,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这种官办的学校,教育大权由贵族垄断,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但是到了春秋时代,社会发生剧变,王室衰微,官学已经荒废停办,垄断在王官那里的文化典籍也散失四方,不少过去在官府教书的王官、巫祝、礼乐之士,也都流落到平民中间去了。因此,兴办私学已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私学的产生又适应了当时文化下移、平民知识…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孔子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年少时,鲁大夫季孙氏有一次设宴招待文学之士,孔子也去赴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见孔子年少,不让他进去,说:季氏设宴招待文学之士,你有什么资格参加!孔子只好回家,从此更加发愤学习.孔子青年时代曾作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因孔子懂得周礼.鲁昭公曾派他到周王室史官那儿去学礼.后来,因鲁国内乱,孔子到齐国,但未被重用.回到鲁国后,广收门徒,从事教育,整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有教无类”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春秋末期,我国当时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岁月,对孔子的阶级属性,学者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不论属封建领主阶级也罢,奴隶主贵族阶级也罢,总之,他是属于剥削阶级代表的范畴。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体系也不例外。但教育也有社会性的一面,这不是任何统治者所左右得了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不但要教育本阶级的成员,同时还要按他们的模式来教育社会,分化被统  相似文献   

9.
“儒”的本义就是有知识有才艺的人。有知识有才艺的人到底学习什么呢?在孔子之前,能接受到教育的人是贵族子弟,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评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后世学者将其理解为春秋社会的全然失序,我们认为这一理解有失偏颇.春秋时期的各级贵族在"礼制"上只是顺次对其上一级贵族实行了反动,僭越了上一级贵族的礼制,并将之习惯化,最终将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社会规范.我们依据典籍文献,结合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考古资料,以春秋晚期棺椁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中国古代教育的史册,记载着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到了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僚制度的产生,又必须有新的教育方法来培养统治阶级所急需的各种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第一个办起了大规模的“私学”,明“有教无类”的精神,将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孔子开始他的教育活动大约是在二十岁左右,除了短期直接参加政治活动外,一生中有五十余年之久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长期认真从事教育活动的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由于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教育对象也多半限于官僚贵族子弟,大多数平民子弟很难获得到官办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孔子     
成立方 《沧州师专学报》2000,16(2):F002-F003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祖辈是宋国贵族,由于内部倾轧逃奔鲁国后渐末落,因此他少时“贫且贱”。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他大约二十岁左右起就开始了教师生涯,三十岁前后从事私人讲学,在教育岗位上渡过了约五十个春秋。他的私人讲学活动顺应社会潮流,内容又符合人们的要求,方法也很得当,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声望,向他求教的人越来越多,弟子多达三千,其中著名的七十余人。孔子的教育思想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14.
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措施强化其统治,为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优待并重用满、蒙、汉等民族的知识分子。他加强文化建设,下令完善老满文,使之更便于使用;大力推行教育,规定满洲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强制其入学读书,以使其"忠君亲上",提高素质;开科取士,培养官吏;制定"国语骑射"教育政策,以保护本民族文化。他建章立制,教化百姓,严禁赌博,劝导戒烟、戒酒,禁止乱伦婚。他遵守传统,信奉萨满教,以开放的胸怀接纳藏传佛教,同时严厉打击邪教,惩处不法僧侣及巫觋,使新生不久的满洲共同体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平凡而又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作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作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警察局长,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吹捧的那样,似乎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道貌岸然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更不是一个天生的神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喜怒哀乐的现实中的人。但孔子又并非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英国,有一座威廉皇家学院,在那里读书的大多是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一个个衣冠楚楚,神气十足,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在他们之中,有一个穿着很普通的孩子,他在一群贵族子弟中间十分显眼。他就是威廉·亨利·布拉格。布拉格出身于英国坎伯利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都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们都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愿意让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没文  相似文献   

17.
春秋晚期出现的私人办学始于孔子,"有教无类"是其办学指导思想。历代学者偏重"无类"二字,对"有教"二字研究不足。字义上"有""域"古通,此"类"字春秋时是指族类。"有教无类"的办学指导思想至今仍有可供借鉴的价值。现今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职业和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孔子实践了他的办学指导思想,自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界对"束脩"一词的解释,长期存在"干肉""见面礼""学费""检点约束"等诸多有损孔子办学指导思想纯正的错误说法。对"束脩"的正确解释是东汉郑玄首倡的"束发"说,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因此要用文字学,逻辑学去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  相似文献   

19.
孔门七十子之说的产生,来源于春秋晚期徒七十人的步兵编制方式。在这种编制方式下,步兵接受战车上贵族的指挥,跟随贵族一起战斗,形成一种军事化的主从关系。孔子本人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孔门中也包含军事教育的内容。弟子们追随孔子,也十分类似于春秋时期徒从跟随贵族。在这双重作用下,当时的人们会把对徒七十人编制方式的认知投射到孔门,七十子之说也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20.
刘亮 《高中生》2013,(24):59
璧雍3000多年前,周王灭商,迁居关中,建都丰京和镐京(今西安市)。在京都城郊,西周天子建起一所园囿,用于教育贵族子弟,这便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大学"——璧雍。据说,璧雍建在长安西北约20千米处,池水环绕,林苑广阔,草屋厅堂立于中央高地,"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贵族子弟8~13岁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