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18,(1):20-25
作为东西方传统军事理论著作的代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战争制胜理念上存在"道胜观"与"器胜论"的不同,在战略追求上存在"全胜"与"战胜"的区别,在战略哲学根源上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绝对战争论的不同。基于此,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仁道"互利思想、"全胜"谋略智慧与"和合"文化追求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战略追求,也是人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2.
春秋末年,社会各个层面的动荡,战争活动的频繁,促使战争活动中的功利理性觉醒,"非利不动"的利益至上观是《孙子兵法》与法家文化的趋同之处。孙子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视为战略决策的基点,将"利"视作最高准则的同时,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理念。法家文化之言利,以利害衡量君臣关系,以法为本,通过法术势的结合,巩固君主权势,驾驭臣下。因此法家文化将理性的战争观、治军观念、军事经济理论等推向功利主义伦理的极致。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18,(5):23-28
《孙子兵法》强调取人而因变,重德而保民,目的是为了通过贯彻"必以全争于天下"的战略原则,以实现"安国全军"及"自保而全胜"的战略目标。孙子力争"全胜"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军事功利主义与军事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而与西方功利主义迥然有别。其启示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庆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5):111-115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对二者从军事思想体系的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在体系架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文化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为思考未来西方的军事理论走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17,(3):31-36
《孙子兵法》展现了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系统,它在哲学理念的层面上通过对战争现象的观察分析,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具体而科学的方法。作为一本兵书,战略思想是《孙子兵法》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用哲学的思维去认知书中的战略思想,可以发现,孙子对于战争性质的清晰认识以及其思想中的二元论特点。正是这二者的综合作用,使孙子的思想具有了时代的超越性,进而发展成大战略思想。因此,对《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哲学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对现代战略学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智慧之书,在军事学术上所表现出的智慧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战略智慧,特别是其大战略智慧,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孙子认为,通过不战而胜、胜于无形,利用矛盾、坐收渔利,预知胜负、谋深虑远,胜于易胜、应形无穷,就可以实现全胜战略.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充分而完备地反映了孙子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慎战观、制胜论、全胜战略、作战指导思想和治军思想等。它是先秦兵家学派的经典力作,也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兵学发展的根基和核心。其在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与其在哲学思想上充满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作者运用和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和高超技巧。孙子兵学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对人类社会诸多具有矛盾、对抗性质的活动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孙子兵学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是其理性主义、用兵之道和战术原则等的外延,因各领域特点不同,借鉴孙子兵学的内容和程度也有所不同,不能做无区别、无界限的移植。另一方面,由于时代条件变化,孙子兵学与各非军事领域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也成为孙子兵学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生机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孙子创作《孙子兵法》时正值春秋后期,可借鉴的文献很少。孙子受当时贵族学《诗》、用《诗》的社会风气及浓厚的《诗》学家庭氛围的熏陶,研习《诗三百》,为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而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形成,其战争诗含有孙子"为将"五事"中的"道"将"法"的萌芽,而突出军事威慑力量的描写则启迪了孙子全胜攻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讲"战"的经典,它更是一部讲如何"争"的经典,具体来说,"先谋"是争之前提,"全胜"是争之理想,"易胜"是争之手段,慎战之争体现了孙子的战争观,即以最小的损失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这一观念源于孙子"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原则。"唯人是保"的思想显示了对于生命的关注,对于人民的重视,为今天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朝鲜半岛的文化很多方面受中国影响,中国汉字很长时间内是朝鲜唯一的书写文字,朝鲜五科考试《孙子兵法》列入其中,中国兵书传入朝鲜可能早于日本。朝鲜时代的知识分子把孙子思想作为哲学来学习,如今这部世界第一兵书创下韩国出版史的最高纪录,在韩国的普及率非常高,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影响一代又一代韩国人。韩国企业家崇拜孙武和毛泽东,用兵法创造"汉江奇迹",掀起了"孙子经营学"的热潮。韩国学者用孙子精髓诠释中韩军事关系,应对朝鲜半岛局势,构建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3.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海军在丰岛、黄海及威海卫三次海战中均告失败,并最终导致北洋舰队覆灭。考察清王朝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可以发现日本侵略者在战备与作战方面与孙子诸多军事原则相一致,主要表现在情报上做到"知彼知己",战备充分而达成"先胜而后求战",战法上擅用"诡道""奇正",而清王朝则因情报无能、战备不力、战略战术僵化等方面原因导致失败。当前,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对我国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创新发展海战战法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全文字句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孙子兵法》实际涉及69门科目,其中有52门属于博物学,具有较为明显的古代博物学的特征。这表明,尽可能地掌握除军事科学以外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对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大有裨益。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体现出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知识累积性特征,这对于了解和研究西周、春秋时的知识状况和进一步深化《孙子兵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孙子兵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孙子位居兵学"亚圣"地位,《孙子兵法》实际上被视为兵书之首,传承广泛,影响深远。唐人注解《孙子兵法》达到高峰,注本丰富,有注释,有阐发,多有创见。唐代孙子兵学私学色彩明显,出现家兵学现象,还融合儒家、道家等思想,萌生道兵家流派。  相似文献   

16.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