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章从分析美学研究的贫困,指出正由于缺乏根本性理论建设,使得中国美学至今没有美学体系。并由此出发,通过辨析“美的特点”、“美的本源”、“美的发生”范畴与“美的本质”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对美的本质作出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自由体现”的猜想,从而完成美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
人生修养是一种连接着目的和过程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儒道释的修养方式尽管不同,但在人生修养中实现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和理想,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方面却有着本质上的一致。作为修养学副产品的修养美学,主要面对的是脱离审美对象的内审美这一特殊现象。内审美是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的必然产物。修养美学不仅对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而且对当代人格美的建构、对当代精神明建设和当代艺术创作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巧构形似”由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变成一种艺术风尚而被人们所追奉,也就意味着一种成熟的艺术风格即将形成。“形似体”正是这一风格特点的理论概说,与“元嘉体”这一表述相比较,用它来指称元嘉诗歌的时代特点似乎更为切实和准确,因为它抓住了元嘉三大家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巧构形似”。“形似体”基本的美学特点是:对自然景物外形的高度逼真的模仿和描绘。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同时它又体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园林、宫殿、庙宇、教堂、纪念碑、祭坛等属于精神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6.
钢琴演奏是传达音乐作品美感和艺术品质的重要手段,钢琴演奏是情感和音乐内容的完美统一,所以对钢琴美学观的认知和理解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介绍钢琴演奏中的美学思想、美学问题、美学内涵以及钢琴演奏的美学特点来介绍钢琴演奏的美学观审视。  相似文献   

7.
李敬敏先生让人素仰,源于他在艺理论与美学领域的执着追求和丰厚收获。追求真理的精神与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具备敏锐发现与深刻洞察的能力。应用学科建设和具体的艺批评工作,也是他的治学领域。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与高校教学紧密联系,功底扎实,学风严谨,字字不虚,这是李敬敏先生治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括总结了“文革”时期连环画的关学特点,其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研究其艺术的同时会感受到当时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为今后的艺术创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华夏禹王庙的概况、特点及类型,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其蕴涵的美学价值,指出华夏禹王庙(宫),作为一种民俗建筑,在民族心理塑造、精神文明提升和旅游开发等方面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影片名的文化美学特征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片名好比影片的门楣。通过构成特点,人们可看出电影片名的意境美、简朴美、经典美、奇特美等美学特征。电影片名的翻译很有讲究。  相似文献   

11.
一节具有综合美的音乐课应是艺术的内容与表现方法的统一,美育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师要设计美的教学环境,美的教学方法,美的情感体验,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综合美。  相似文献   

12.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古典芭蕾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芭蕾在几百年的发展史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开、绷、直、立、轻、准、稳、关”8点是对古典芭蕾的审美特征和鉴赏标准的高度概括,揭示了它的动作姿势具有由内向外发展、符合几何构图比例的内在特征。了解、掌握它的这些艺术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和鉴别古典芭蕾舞艺术,对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15.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目的是多样化的,美的形态是多元的,审美的标准也因人而异,但审美素养是每个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对绘画艺术作品的品评应是全面的、兼容的和科学的。“像的”不一定全是好的;“不像”的不一定是不好的。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能够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以及它能否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与审美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含蓄美是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境界。从创作角度看,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要求创作者追求含蓄之美;从接受角度看,艺术作品的含蓄美有助于欣赏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无论从创作者还是欣赏者角度而言,艺术作品都应将含蓄美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情绪是艺术语言产生美感的实质性要素,情绪特征也正是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从汉字的创造初始到词语的动态使用再到语段的超常组合都渗透着主体的审美情绪,艺术语言是情绪化的语言。情绪与艺术语言联系的确立,是艺术语言边缘性研究的基础,必将促使艺术语言审美层次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空间的虚与实 ,是艺术设计中两个活跃因素 ,只有正确分析虚与实的个性特征加以应用 ,才能创作出美感效能高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