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魏晋时期的诗文中,时间成了情感抒发的一个重要题旨,两者的紧密关联构成了诗人体验现实存在的感性形式。而诗人文论家在讨论“物感”时多从四时(时间)着眼,因此,这里所“感”的实际上是事物的变化,也就是时间。诗学中的“物感”说不仅仅是诗文创作的源泉论,它的成熟可以归因于时间意识的高度自觉,着眼于时间体验的情感化。或者说,魏晋时期的时间迁逝感是“物感”说得以确立发展的一个动力性因素,同时也是其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刘希夷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夷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词旨悲苦,充满悲慨之音,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从三个层面:深沉的孤独意识,生命的悲剧意识;宇宙时空意识来阐述其诗歌中的悲剧意识。诗人在深沉的悲剧意识中表达了对生命对生存的焦虑和渴望,在探索中走向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魏晋,人们的生命十分脆弱,充溢在魏晋诗文中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文学解放思潮影响下,魏晋士子文人对生命进行思考,不同时期的文人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生命出处。建安时期文人用建功立业来使生命得到永恒,正始文人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率性而为寻求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咏怀诗》艺术风格上的悲情美,既是魏晋时期“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影响的结果,也是阮籍悲剧人生的艺术化表现。悲剧性意象的选择、悲剧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以及特殊句式的使用是其悲情美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魏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极为黑暗,极为险恶的时期。在“名士不有全”的恐怖环境中,魏晋诗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的诗人都要清醒,深刻。魏晋诗歌中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对神仙幻境的渴求,都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留恋,对人生短暂的痛苦和忧虑。正是由于这种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魏晋诗人才以狂狷怪诞的言行来全身避祸,鲁迅称他们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为“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从孔子临川发出这千古浩叹之后,迁逝之感就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历年经代,反映这种情感的作品不绝如缕,汇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洋洋大河之中的一条清新小溪.尤其到了汉末、魏晋,对这一主题的咏叹几乎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旋律,一时间精光四射、火花飞溅,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光彩绚烂的一笔,对后世同一主题的文学更是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迁逝与游仙,为什么会在魏晋时期登峰造极、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主旋律呢?对此,文学史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仁仁智智,莫衷一是.这里,笔者仅拾遗补漏,试图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对这一奇特的现象,实现审美的审视.  相似文献   

7.
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死亡困境,死亡意识激发和影响了古老的文学艺术,正由于人是向死而在,艺术家总是以最激烈的死亡之悲来表明他对人生的看法,西方形成了“以悲为美”的悲剧传统,中国文人也极力抒写“黍离之悲”。这种潜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积淀于文学之中,形成了人类深刻的悲悯心理和生命意识,进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家。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通过死亡意境的逐步拓展得到深化,在人物死亡之后达到高潮和颠峰。这时,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义也同时达到高峰,读者和作者的共鸣也最为和谐。一、古老的文学艺术与死亡的对话与交流人…  相似文献   

8.
十九首通过对宇宙无限之深层时空的体悟,唤醒诗人敏感的心灵关于人生迁逝之悲,而这种悲伤便更真切,哀悯更博大,诗的境界更广阔。  相似文献   

9.
汉末魏晋时期,由于整个社会陷入巨大的灾难,人们处在极端严酷的痛苦煎熬之中,因而生命悲剧的自我意识全面觉醒了。“灾难加强价值感”,士人们在对社会人生作理性的思考与反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认人生的现实意义,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生命的意识得到有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10.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惠风”写春风和畅,展示魏晋文人陶醉于自然之美、超然物外的清雅心境。此次师生活动从引导学生追溯“惠风”一词的源头入手,展开对中国古典诗文中“春风”意象的深入理解,师生共同感知“惠风和畅”流露的魏晋风度,在素淡的山水自然之景中,品读生命本真价值。学习过程打破以翻译为主、单篇解读的古诗文教学传统,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典诗文教学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作为魏晋诗坛重镇的曹植、陶潜,其诗文中都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和审视二人生命意识的异与同。曹、陶均得力于中古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精髓,但在各自对生命意识的认知上有不同的表现;在人格取向上,无论子建的“进”,或渊明的“守”,都源自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以及各自的时代风尚,并殊途同归;在对其诗歌的渗透中,也均流淌着强大的生命意识之流,并泽被后世诗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据杜书瀛先生考证,中国古代“诗文评”在魏晋时期迎来历史首个发展高峰,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则为“诗文评”的孕育时期.这种孕育期出现于秦汉时期,存在必然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发展轨迹,至汉代时文体相对固定,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又为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尺度,这两点成为“诗文评”孕育于秦汉时期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探讨了魏晋玄学“悲为美”:的缘起:“悲”从音乐进入文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贯通审美体验的“悲”、“美”,寓有魏晋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探询,彰显着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解读《兰亭集序》和《兰亭诗》,我们看到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从汉末一直到魏晋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小我对大我、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是弥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中的苏醒意识。魏晋名士个性最为张扬,处处强调个体的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潇洒,但是在他们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压抑与苦闷。拟在忧生之叹、放诞之狂、山水之寄、服石之误等四个方面对魏晋生命意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郑珍以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其诗被称为郑珍时代的"诗史"一点也不为过。郑珍诗与杜甫诗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诗歌所反映出的生命悲剧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及思乡孤独的个体之悲和社会之悲两大方面,体现了郑珍和杜甫两位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 )诗 ,与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所抒写的“忧生之嗟”相比 ,体现出更丰富、更强烈的生命意识感。诗中 ,有时是壮志不能实现所激起的伤感 ,有时则是历史的永存与人生短促所触发的悲感 ,有时是对时间的高度敏感。这焦灼不安、苍凉忧伤的情惑 ,使陶诗在审美视域中具有了悲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 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侔“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到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剧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以具体演奏器具为主的固定选题模式,强调产地对乐器之性质、乐理机制形成的重要影响,对乐器功能与演奏过程及其具体的审美感受的描述,对“乐”与“自然”和“人”三极关系的重视等,是《文选》音乐赋主要作家所共同遵守的创作程式。音乐赋亦体现了由以悲为美、特重伦理到追求中和之美、哲思浓郁,到由崇高美向优美转型的两汉魏晋审美变化。从各重其“器”到“琴德最优”,到特重人自身的音乐结构,则反映了审美主体由关注外在自然到希图借助外物以探究宇宙自然至理,到通过对人自身的彻底肯定来张扬人的生命主体意识这种两汉魏晋审美思潮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