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知道什么是沙尘暴吗?首先要注意不要把一般的沙尘天气看作是沙尘暴,下面就先让大家认识一下沙尘天气的分类,一般可以分成三个级别:1、沙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2、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总的来说,沙尘暴就是一种风和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增…  相似文献   

2.
关于沙尘暴     
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将发生在大气中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划分为:1)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予,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2)扬沙,又名高吹沙(尘):能见度在1~10km内的天气现象。中国以新疆、内蒙等干燥地区多见,并且多在春季出现,南方极小;3)沙暴,又称沙尘暴,俗称黑风或黄风: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3.
雾和霾 雾是指因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使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当能见度在1千米至10千米之间时,称为霭或轻雾;大雾天气的能见度通常不足200米.因为由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所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所以,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相似文献   

4.
2010年2月,宜春在深冬遭遇冰雹天气,在冬季出现冰雹现象实属罕见.通过分析该次冰雹形成的成因与过程,以及所处的气象环境,对分辨冰雹、冰粒和霰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对于罕见情况下出现冰雹现象,应结合分析当时的天气形势,云层是否稳定及周边的大范围尺度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其次再根据该冰雹的特征进行判断,并注意区分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冰粒和霰,这样才能准确的记录当时的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5.
沙尘暴     
《小学生导读》2009,(9):F0002-F0002
是沙暴和尘暴和总称,指强风将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它有很多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生活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指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降低的一种天气现象。沙尘天气根据强度可分为浮尘天气、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和强沙尘暴天气四类。  相似文献   

8.
气象学家认为,“天气”是指当时当地出现的气象要素而言的,如云状、云量、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雾、霜、雪、尘埃等)、空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等。  相似文献   

9.
课前准备: 1.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实验材料;蝉和蟋蟀的资料及观察记录表。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蝉和蟋蟀的外形特征、口器特点、发声方法、生活环境等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0.
说明文     
(一)迷雾探踪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的时候,大家肯定能看到锅上方总是有雾气产生,大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是空气中带有大量被强风从地面卷起的尘、沙、土甚至碎石,致使空气很混浊,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现象,近年来频繁的出现于我国西北地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自然第二册复习建议巴彦县教师进修学校段雅维一、单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第一、二、三课)引导学生学会记自然日记的内容和方法;训练学生初步掌握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降雨等项目的观察方法以及学习用符号记录天气现象;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及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3.
《多姿多彩的天气》教材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现象是变化的,同时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教学前,我首先调查生活在重庆的三年级的孩子,他们见到过哪些天气和天气现象,哪些天气现象是他熟悉的,哪些是他们不熟悉的。然后了解他们对天气的生活经验,发现他们能对看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而且关心天气的变化。最后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会用游戏等方式表现天气对人类的影响;领略天气变化的美丽与神奇,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感;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感受文字描述天气…  相似文献   

14.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即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像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其中,  相似文献   

15.
发展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数学的教学,既要系统掌握知识,又要注意能力培养,中学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提高运算能力(1)掌握知识,正确运算。正确的运算源于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的正确掌握,要注意运算过程中的依据以及合理的表达,要理解算理。(2)熟记数据,如在解题时,熟记一些经常用的数据:特殊的三角函数值、反三角函数值;特殊的排列数、组合数,一些几何量,曲线中特殊点的坐标等。这样,对运算是十分有利的。(3)运算合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局部,联系整体…  相似文献   

16.
立体图形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几何形体的特征,熟记以上形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正确地进行涉及以上形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二、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2.过程与方法:a.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根据“课标”的要求,把八年级学习说明文的目标定位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中国石拱桥》抓住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外形优美的特征,根据凸显特征的需要安排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19.
一、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分类研究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分类研究。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典型性、启发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美国卡麦隆大学莫里教授在《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将课堂提问大致概括为四类:第一类为事实性问题。即对课文内容做简单回忆就能回答的问题。如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有哪些?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能帮助学生熟记课文,宜安排在预习阶段。第二类为经验性问题。即需要学生用回忆课文内容或所学知识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如恩格斯为什么用“停止思…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新研制的透射式大气能见度和湍流强度同步光学测量仪记录典型城市(南京)2017年冬夏两季的实验数据,计算并分析了不同污染条件下能见度与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之间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夏季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与湍流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即湍流强度越大,相应的能见度越高,冬季亦如此。说明大气湍流对大气中污染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湍流扩散是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该结论为研究不同季节下湍流强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仪器也为研究边界层湍流与气溶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