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通过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54个高新区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考察,得出各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同时对其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我国高新区创新效率普遍偏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并且我国东、中、西部高新区创新效率有显著差异,且高新区的企业规模、利润规模、劳动者素质及区位因素都对其创新效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6-2017年中国52家国家高新区的面板数据,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构建了两阶段动态跨期DEA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52家高新区的研发创新效率、出口转化效率、综合效率及其跨期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2家高新区的平均研发创新效率、出口转化效率和综合效率整体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三种平均效率中出口转化效率平均值最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新区人力资本对高新区研发创新效率形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开放程度、负债融资和研发创新效率对高新区出口转化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则对高新区出口转化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区研发创新和出口转化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2003-200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应用DEA - Tobit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且没有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劳动者素质、创业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金融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原因为在一定的技术、人力等资源投入前提下,良好的金融环境导致创新资金投入冗余,降低了区域创新效率;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应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劳动者素质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创业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则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可能与创业期企业规模较小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劳动者素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显著影响主要受教育投资力度这一因素影响,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创业水平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显著负影响主要受到民营科技企业的影响,而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结论为我国区域创新工程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法,以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企业间合作网络以及创新生态的视角来阐释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建构基础以及运行机制,指出信息时代科技园区内组织间关系发生重要变革。传统的契约关系正逐渐向使能、共生关系演进,并由此提出一套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基本理论。通过质化研究以及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了嵌入式联盟网络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协同演化的使能型创新生态模型。通过对宏观产业层面,中观园区层面以及微观企业层面的多层次分析,揭示科技园区构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战略意义,为科技园区在非线性、复杂的协同创新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6.
高新区是连接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中国高科技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结合DEA和SFA分析的三阶段 DEA 模型,测量了2013-2018年长三角和中部地区3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考察了环境因素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剔除前后的效率值。研究发现,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规模效率造成的,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地区创新效率最高,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值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总体上尚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8年我国中部42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实证结果显示:剔除环境因素和外部干扰后,中部高新区综合效率总体上有提升,规模效率总体上有所下降,纯技术效率大幅度且普遍得到提升,规模效率不高成为制约中部高新区综合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且大部分高新区都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的状态。同时,环境因素中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因素不利于中部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而市场开放程度、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环境等因素都对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成为提升中部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52个国家高新区2008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国家高新区知识积累作为阈值变量,使用Hansen非线性面板阈值回归模型,分析了FDI数量和质量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国家高新区知识积累为阈值,FDI数量、质量与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之间均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就FDI数量来看,当国家高新区知识积累水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FDI数量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形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FDI规模的扩张能够显著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而当国家高新区知识积累水平超过第一门槛值之后,FDI数量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再显著。就FDI质量来看,当国家高新区知识积累水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FDI质量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形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当国家高新区知识积累水平超过第一门槛值之后,FDI质量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形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高新区知识积累水平超过第二门槛值之后,正向影响的边际作用又进一步增强,即改善FDI结构、提高FDI质量能够显著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国家高新区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共享投入关联两阶段DEA测量创新效率,并采用Meta-frontier模型对比分析福建省7个国家高新区与国内9个先进高新区。研究发现,16个高新区普遍存在技术研发阶段投入冗余、产品开发与销售产出不足;福建省高新区技术研发效率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国内9个先进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接近于创新有效的效率前沿,而福建省高新区创新能力离有效的效率前沿差距较大,除厦门高新区外其他6个均处于低技术研发效率-低产品开发与销售效率状态。福建省应积极探索建立以“知识创新社区”为核心的第三代科技园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过程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是重要任务,而把我国高新区放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从比较中审视国外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与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成就、特色、问题和差距,反映高新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我国高新区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本文对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在目标与功能、体制和政府的作用、发展模式、区位选择、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有效运行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框架切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2014-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展开实证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在2014年到2018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年均增长9.7%,2016年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2)我国东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更趋近于最优化前沿面,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省际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间的技术变化指数差异较大,各省份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相近趋势。(3)各省际区域对不同资源投入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资源冗余或分配管理不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11—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并引入时滞效应分析创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海洋科技创新中资金投入比人员投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省际差异较大;海洋科技人员素质对于创新效率有1年的滞后效应;海洋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外商投资利用水平与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海洋科研人员素质与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负相关;海洋科研投入强度和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分别是影响高效率和低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积分的西部科技园技术创新能力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玉  董秋玲 《科学学研究》2005,23(Z1):292-298
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已建立的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改进模糊积分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西部5个地区的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进而为西部各地区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有效提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苏屹  闫玥涵 《科研管理》2020,41(12):160-170
国家创新政策处于宏观层面,从跨层次视角分析国家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引领机制,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7年度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跨层次分析模型,探究了国家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投入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国家创新政策可解释区域创新投入与区域创新绩效在30个省市间的差异,在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区域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提出展望,为国家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Agricultural S&T parks (ASTPs) constitute the bases for demonstra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practice engaged in intensive production and commercial operations with S&T achievements as their pillars an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s as the mainstay. The emergence of ASTPs is a new economic phenomenon during the past decade, and among the 400-plus such parks, 36 are State ASTPs set up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se ASTPs have created a benig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and high-tech-based industrie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accordingly, the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enlivening rural economy, in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in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5-2014年西安科技创新的面板数据,运用综合权重TOPSIS法分析了西安的科技创新能力,采用BCC模型、超效率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分析了西安的科技创新绩效。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西安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综合能力均呈现逐年提升的变化趋势,而科技创新的绩效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除2010年外西安科技创新均为DEA有效,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呈现逐年改善趋势;当前,西安科技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下降,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砚秋  胡军  齐永欣 《科研管理》2022,43(3):192-200
    针对创新从投入到产出的多阶段性及各阶段价值转化时滞效应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利用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与价值转化系统时滞效应关系来计算滞后期的方法。将创新价值链转化分为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证明了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时间序列向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各子系统的时间序列网络,进而采用余弦相似定理计算网络相似度,并求解最优映射关系以确定滞后效应及滞后期,利用中国1998—2016年省域创新价值转化数据,对创新价值链时滞效应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投入产出向量的时间序列网络结构有关,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能够反映价值转化参数向量的映射关系,其最大相似度反映了滞后效应,且对应的时间反映了滞后期;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的平均滞后期分别为3~4年、2~3年和3~4年,专利驱动、论文驱动的价值转化期分别约为8.66年、9.66年;其中 11个省份为双路径驱动、9个省份论文驱动创新速度较快、2个省份专利驱动速度较快;同时知识开发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滞后期存在互补,知识开发较长的地区产业化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8.
黄新建  尤珊珊 《科研管理》2020,41(3):217-226
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Tobit模型、PSM模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契约要素对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激励作用越弱,到第3年激励作用消失;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而高管股权激励减少了创新投入及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过程和战略定位,提出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依据华东地区六省市4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调查数据,利用AHP-TOPSIS模型对华东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及其一级分项指标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在K均值聚类分析基础上,将42个园区划分为创新引领区、创新示范区和创新稳健区3个类别。并使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不同类别园区的关键制约因素,给出三类园区创新能力改善的针对性建议,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