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南勉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以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乡为个案》是一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之间接触与影响的专著,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以个案研究为突破口,语料丰富,描写精细,方法科学,解释充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语言接触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萨丕尔《语言论》三部语言学名著中的方言理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方言与语言的区别;方言的分区问题;语言差异(或分歧)问题;方言的传播;方言的复杂性;方言地理学问题。最终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三部书中的大部分方言理论在今天的方言甚至整个语言研究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二是三部书中的方言理论有继承但更多的是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萨丕尔《语言论》三部语言学名著中的方言理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方言与语言的区别;方言的分区问题;语言差异(或分歧)问题;方言的传播;方言的复杂性;方言地理学问题。最终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三部书中的大部分方言理论在今天的方言甚至整个语言研究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二是三部书中的方言理论有继承但更多的是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曹利华《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于2020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借助吐鲁番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采用历史学、语言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吐鲁番地区汉语在语音、借词、语法等方面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吸收与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4—8世纪吐鲁番地区的语言接触与民族交往。该书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反映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研究视角新颖,结论可靠,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研究》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5.
东晋时期的西行求法僧人法显所著游记《法显传》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的文献,其语言受到了汉译佛典语言的影响。其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佛教词汇和异域文化词,是我们考察语言接触现象的一个绝佳范本。  相似文献   

6.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二十七幕的大型佛教剧本。它不仅对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学、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献在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根据《弥勒会见记》语言特征来论述《弥勒会见记》是与多数回鹘佛教文献一样属于y-方言,即具有属于y-方言文献的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由刘君惠、李恕豪、杨钢、华学诚四先生撰写的《扬雄方言研究》一书,最近由巴蜀书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方言》的专著。 全书除《序论》外,分为三编。第一编:扬雄与他的《方言》;第二编:《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第三编:《方言》注家述评。该书认为《方言》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全面完整的方言学著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该书系统研究了汉代中国汉语方言的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关系。利用方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广泛联系当时各地区人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51):49-50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一部作品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红学。同时《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在翻译学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小至某语言现象研究,大至翻译版本对比、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研究等。本文将李志华的法译版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借此发现方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琦 《考试周刊》2009,(11):30-31
西汉扬雄从实际语言出发,运用客观的调查方法,记录了丰富的方言材料,编成了《方言》十三卷,成为我国历史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调查著作。本文以《方言》为研究对象,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其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规范性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字母词的收录反映了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存在现状。以美国语言学者托马森的语言接触理论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第5版和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汉语受字母词的影响以英语为主,字母词的汉化程度较低,字母词的使用范围趋向日常化。同时,作为一种语言接触性演变,字母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字母词的未来发展受到语言接触强度和语言使用者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语言接触中方言特征的易位研究——以临沂方言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接触是我国现行语言政策下语言接触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和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方言会逐渐变异,甚至可能出现典型特征的易位现象。和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临沂方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发生了变化,而文化、年龄、职业、性别等社会因素对语言易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兴策副教授是中国修辞学会理事、湖北省语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华中师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汉语方言研究室主任。《汉语方言研究漫谈》一文,是他1988年1月在湖北省语言学会第五届年会上的专题报告。后由他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尧 《文教资料》2014,(22):18-19
《东北方言大词典》作为一本语言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帮助年轻的东北人系统化、经常化地学习研究东北方言,防止陌生和淡忘,也方便非东北方言使用地区的人在观看东北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时,更好地了解东北方言中词汇的含义。《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大量东北文化民俗、传说、典故、歇后语,可谓是一部展示东北文化、历史的立体画卷。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时代性是语言社会性的体现,我们对待词义也应有一个历史的观点。方言的历时研究是总结概括区域方言特点的重要方法。扬雄的《方言》不仅对于一地方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探讨整个民族语言发展变化规律,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列举《方言》中保存的鲁南方言词汇与现今鲁南方言词汇在词义上的演变,总结鲁南方言演变的规律,为更全面地总结鲁南方言的特点提供事实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语言范畴的地名、口语词汇、亲属称谓等是人类文化的反映.满语作为珍贵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满族历史语言资料,还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沉淀在东北方言及普通话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坛巨匠,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小说集包括《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通过耐人寻味、鞭辟入里的特异性语言呈现了一个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图唤起民族觉醒。而其为人称道的小说语言更是以特殊性的方言化现象最为经典,并形成了鲁迅文学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鲁迅的三部小说集为载体,通过总结特殊性方言化现象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其形成特色,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百年来,闽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对《厦门音系》、《记台湾的一种闽南话》、《台湾闽南方言记略》、《厦门方言研究》等四部作进行述评、比较,展示了百年来闽南方言研究的重要收获,并对新世纪的闽南方言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方言》全称《(车酋)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著作。原本《方言》15卷,收录9000余字,今本《方言》13卷,11900余字,大约后人有所增补。《方言》的作者,学术界一般肯定为扬雄。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语言学方面的著作,除《方言》外,还有《训纂篇》。 在此文中,我们以扬雄《方言》为主要材料,结合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汉代的秦晋方言,作比较详细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不仅着眼于对汉代秦晋方言的特点作大致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部宏伟巨著,自产生以来,就海内外人士对其研究程度之深,研究范围之广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别的作品能出其右。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相当多的成果都是从文艺学角度来研究的,而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特别是从满语角度来分析研究的则更是寥寥无几。作为一部产生于清朝乾隆中期的作品,成书时满汉融合导致语言由接触、渗透,继而最终满族改用了汉语,所以,这部作品中必定还遗存一些满语词,其中又保留着满族人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试就《红楼梦》中一些满文化语词的音义演变来探讨满汉语言转用规律,以期为民族接触后的语言演变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为作品分析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语言接触是语言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汉语研究必须注重与汉藏语研究的联系。文章从"语言之间的接触","方言之间、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与外来语的接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历史层次分析"四个方面对首届中国语言及方言语言接触问题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