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活着的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当代性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是指通过现时代的问题所激活了的马克思哲学精神,马克思始终都应当是活着的马克思,因此,要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马克思哲学对当代哲学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由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本体论转换,即由超验性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向感性的、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始终是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努力方向.与当代西方风行的全球性理论相比,马克思哲学更有理由被称之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萌发着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和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着自由哲学的世界儿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宣言,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对哲学功能的经典概括。高校哲学教学应当从服务于学生学习主体性实践需要、服务于学生作为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需要这三个层面上体现″一切为实践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征。传统哲学教科书未能真正理解和传达出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历史观的统一,当成是四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共性,而不是同一理论的不同属性和功能。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实践哲学中,它们对实践之于马克思新哲学的意义,理解的差别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本义的深入探究揭示出,马克思的新哲学从其根本特征看就是实践哲学,它既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方法论,又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历史观,同时也是马克思怎样认识人、人的社会和人的世界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建构新的哲学本体论范式即实践哲学的发祥地.马克思所建构的实践哲学,其逻辑底蕴是世俗立场,价值旨归是理性世界,人本精神是自我意识.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理念与形态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本质上是哲学主宰下的革命实践,因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施特劳斯所言的意义上的现代政治哲学.哲学的政治化导致了马克思对于政治实践本身的遗忘,因而将政治从哲学的主宰下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正的政治实践本身,使实践成为政治之本,是马克思的本真的实践概念的根本要求.去哲学化的政治实践的真实含义当为程序主义的民主政治,我国应当在这种政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场哲学革命才得以凸显出来的。要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我们必须具有如下方法论自觉:其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实践主题,进而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首要视角;其二,阐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特点及其困境,以及马克思哲学对其实现自觉消解和超越的必然性,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基本前提;其三,采取历史生成的视野,基于马克思不同时期哲学文本的主题演进及其哲学运思特点,阐明马克思哲学在人的解放路径探求上所经历的思想轨迹,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质特征和活的灵魂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试图揭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其实践理论思维方式的提出,继而对这一思维方式的内涵进行分析、梳理,最后结合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走向评价马克思哲学实践论思维方式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形成它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特有的精神实质,即批判革命的精神。这一精神不能凝固、淡化和弱化,只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遭到的“冷遇”和“不景气”,主要原因不在于我国市场经济对哲学的冲击,而在于淡化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革命精神。只有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革命精神,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应该追溯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哲学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形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剥离出辩证法的客观性,从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中揭示出实践辩证法的真蕴,而实践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其实质是"真正的生活理论"、"真正的生活哲学"。对中国化马克思哲学形态的研究应该加强对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中国化研究,在与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结合、以解决重大现实生活问题为依据、以生活批判为手段等途径中,建构中国化马克思生活哲学。同时,以马克思生活哲学指导中国的现实生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标志,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使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哲学是置根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真精神与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相对接,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构建起来的中国化的实践哲学。所以,实践观是毛泽东哲学的基点与核心。毛泽东的实践观,从理论形成上说,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中国化;就其理论内涵说,是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其理论功能来说,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并且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素质及肩负使命的艰巨性,格外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科学实践观。在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石、原则和出发点,提出和贯彻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此,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们不仅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更重要的在于自觉地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办事,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扬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解释世界"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功能,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我国哲学理论界之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解读。我们不应该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作过分的、夸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薛莲 《考试周刊》2014,(12):17-18
马克思将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结合,既重视经济学研究,又重视哲学研究。本文以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在中国现当代的运用和发展为出发点,从毛泽东思想对社会矛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论述到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实践,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对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活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无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无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简言之,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诠释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所依据的文本应当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最主要的应当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哲学著作。如果只依据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来理解他的实践观,就很难摆脱从认识论和人本主义视角解读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偏狭性。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诠释实践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指人的自我生成活动,能变为全面诠释实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曾数十次称谓自己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指称的仅仅是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如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唯物主义的经济学和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方法、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掌握方式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界在于,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同时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有所区分,且主动从思维科学、技术工艺学等领域退却下来;而专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领域。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哲学观,所面对的不是先在的自然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而是在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通过实践而改变了的世界。作为价值观念理解的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只能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精神,表现在不同时期所创意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中。  相似文献   

20.
哲学对于世界的认识根本上是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 ,它是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理解世界的。本文认为 :哲学从近代摆脱宗教神学的控制 ,到马克思“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完成了从近代的哲学人化到人化哲学的转变 ,使得人成为哲学的真正主题。马克思哲学的关键之处不在于对世界唯物性质的肯定 ,而是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世界的批判和改造 ,这一趋向、追求使人不断地超越自我和世界 ,不断地使自我和世界获得崭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