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掌握设疑的技巧,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内在动机。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导学式教学     
所谓导学式教学,就是把教与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注重教法的研究,又重视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自学——解疑——精讲——运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一、在设疑中导学通过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去思考,或边读边思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探索问题的精神,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再加工”,极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充满探索的活动解决问题,进而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一、激发探索动机只有对探究对象心存疑问,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常取决于带有情感色彩的自我需要。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酝强思,强思赋灵智。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强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或不协调,让学生产生解决问…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在此同时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进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创设问题情境,激疑问难,以疑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置问题,以疑促思,激发  相似文献   

6.
罗承彬 《云南教育》2005,(23):41-42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7.
质疑能力是指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积极思考的结果。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我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教师先设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设疑要具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灵活的空间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自觉去探索、发现奥秘的能力。在自然课教学中 ,应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 ,不断设疑、激疑 ,引起学生的注意 ,唤起学生的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 ,奇特的现象 ,富有悬念的故事、游戏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奥秘的欲望。创设情境 ,营造探索氛围。 如《磁铁》一课 ,导入新课时 ,教师向学生讲了秦始皇用磁石建阿房宫的故事 ,在讲到刺客怀带利刃要去阿…  相似文献   

9.
一、精心设疑--引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作为教师就要"于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兴趣盎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0.
设置悬念是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的手法,情节到了紧急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学生如在学习中产生这种心理,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巧妙地设置悬念是数学教学中教学魁力的一种表现。一、设疑,激发思维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要先设疑。通常利用新旧…  相似文献   

11.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设疑导入法是课堂导入时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因此,教师从情境设疑、实验设疑、生活设疑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学课堂运用设疑导入的技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12.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要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要能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联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下面笔者谈谈在历史课教学中有关的探索实践。1.激趣性设疑富有趣味性提问,往往…  相似文献   

13.
<正>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设疑巧妙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形成一种探索的氛围,就要通过教师巧妙的设疑——设计"活"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大胆质疑、勇于实践,进而有所创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一探讨。一、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相似文献   

15.
设疑既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能力。教师可通过预习设疑,使学生掌握目标;通过导语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过程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结设疑,拓展延伸课堂内容。教师还要转变教育理念,放开讲读课堂,开放自读讲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该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激发兴趣入手,进行设疑。设疑要新,要有层次性,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直为曲,反客为主,自主设疑,多角度、多形式实施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的问题,都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但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分量较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善教者必善问,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设疑导学艺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艺术,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创设一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一)应在适宜设疑的最佳时机设疑。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适宜设疑的最佳时机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第二,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第三,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第四,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在以上几种情况下设疑,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教材。(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重点、难点内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