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末,禁八股、废科举、兴新学,标志着古典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型。由此发端的现代语文教育迄今已经历了百年的洗礼。窃以为,在中国现代学科教育的发展史上,语文教育无疑更为"悠久"些。按常理,语文教育的成效也应当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或者说有一套更为有效的教学体系。然而,  相似文献   

2.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用分析批判法读八股徐特立同志二十岁时开始读八股。但他在学习八股中,采用了分析批判的方法。他学明朝亡国时汉奸的八股,发现了汉奸的阴谋言论,如项水心在其《心不正》的题目上说:“身不正窃恐有人窥我也,窃恐有人疑我也。”徐特立从这里看出了汉奸的假面貌,他们的道德和漂亮的言论,只是卖国烟幕弹。他又在八股中发现了民族英雄的言论,如黄淳耀在《见义不为无勇也》一文中写道:“畏祸深,则中情回感,反并其可以获祸者而蹈之。”金声在《井有人焉》一文中写道:“不避万物之怨者,乃能任万物之德,不畏物议之饥者,乃能求一心之安。”徐特立同志说“……他们为国牲牺的精神,增加了我的反满情绪。”  相似文献   

4.
自从有了科举,便有了“八股”,至今也没有人否认“八股取士”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已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清朝末年废除了“八股”,但随后出现了“洋八股”、“党八股”,而后又出现了“帮八股”、“学生八股”、“教八股”等所谓的“现代八股”。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泛滥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同时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堪称精神文明的楷模。在四十年代初期,他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在阅读《〈人与医学〉中译本序》(Henry S.Sigerist 著、顾谦吉译、胡适序,1926年4月版)中的下面一段话:“埋头做骈文律诗律赋八股,或静坐讲理学的知识阶级,决不会产生……十九世纪科学最发达时代的人杰”,又说,十六七世纪以来,“欧洲的科学研究早已超过东方那些高谈性命主静主敬的‘精神文明’了。”徐特立在其上批道:“骈文律诗律赋八股,  相似文献   

7.
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关系密切.从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到提倡新小说,八股文完成了它从文体到功用的象征转化而获得新生.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给新小说的兴起提供思想解放的契机.一方面,八股取士废止带来了作文的思想解放;这种解放,既表现为文体形式的自由,又表现为思想感情的自由.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的废止从体制上切断了传统士人对体制的依附性,从而带来了晚清士人身份的转型,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扫除依附体制的幻想.在科举废止背景下,伴随着近代报刊与出版业的兴起,在上海这个近代大都市里逐渐形成了一批职业小说家,推动了晚清新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百年名校。一百年前,正值科举废弛、新学兴张的教育变革时期,美国耶鲁大学民间团体雅礼协会远涉重洋来到长沙,创办“雅礼大学堂”。一百年间,校名几易,校址数迁,但雅礼弦歌不绝,并屡  相似文献   

9.
八股之为害,世所共知,它是明清两代统治者笼络、禁锢知识分子的工具.虽说清末废除“八股科举取士”,已近一个世纪,但是它的影响一直存在.毛泽东同志将“反对党八股”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之一,可见其为害之烈.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数学教育圈子里还在受“八股”之害么?我想是的.兹举两例.  相似文献   

10.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