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有感地震发生后,地震测震监控系统产生的地震速报驱动地震舆情监控系统自动创建地震舆情采集任务,从而进行地震舆情采集预处理、地震舆情分析及地震舆情展示。介绍地震舆情自动监控系统的功能分层、总体业务流程,阐述该系统的技术实现及其在抗震救灾、震后应急救援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水库库基岩石组成、水库地震活动特点、控制水库地震发生因素和地震产生的影响等,具有水库地震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贵州水库地震具有以下特点:容易诱发地震的大型水库的基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大型以上水库才会诱发地震;水库地震的发生受水库水位影响明显;水库地震的强度受构造背景影响;水库地震震级小,影响范围小;水库地震容易造成"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3.
4月1日,中国地震局宣布面向公众启用自动地震速报服务,中国地震台网将通过手机、网站、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向全社会实时发布地震信息。有了这个速报系统,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了解地震信息就方便了很多。但社会公众更关心的是,地震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震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地震学科专业建设薄弱,人才培养出现严重断层;地震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交叉人才培养乏力;对民间地震研究人才重视不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地震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狭窄,数量较少和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够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我国地震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调整研究生、本科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增设或恢复与地震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强各级地震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地震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民间地震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培养高层次地震人才;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形成有利于地震领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我国相继发生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时,地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特别渴望地震科研工作者给他们普及一下地震科普知识。人们渴望了解的问题是:我国为什么地震频发?造成地震的"元凶"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2013,(6):1
事件不久前,我国云南、西藏、广东、山西等地先后发生3~4级地震。2月19日,发生在云南巧家县境内的地震被成功预警,这也是我国首次成功预警破坏性地震。发出地震预警的机构并非国家地震局,而是一家民间地震研究所——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地震预警和预测有何不同?地震预警机制到  相似文献   

7.
在油气田勘探过程中,用各种地震属性来预测油气储量以及分析石油储层特征来增加勘探的成功几率是非常小的。近年来,地震油气储层预测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地震波形的总体变化是地震波振幅、频率、相位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地震属性参数。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信息丰富的特点,该技术的基础是当沉积相单元发生变化时,其地震反射特征(包括振幅、频率、相位、积分能谱、时频能量等)也必定有所变化,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把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定量地刻画出来即对波形进行分类,形成地震波形异常即地震相图。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的基本原理,一般流程及关键参数等技术环节并应用波形分类技术对涠西南凹陷沉积相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该区宏观沉积环境吻合,其结果符合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8.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概况、政府及有关部门震后反应、地震系统震后早期应急工作、震前地震预测预报、震后地震科学考察与研究、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影响等几方面,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进行了系统、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1926年童振藻所著的《云南地震考》是云南历史上首部关于地震研究的专著,书中对云南地震的成因、震史、震灾预防等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在云南地震成因、地震诱因、地震区域划分等方面的观点,对当时的地震研究工作来说,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是云南地震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文章从《云南地震考》一书中提取了对地震科学研究的价值,并对该书的科学意义和历史地位作了肯定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慢地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慢地震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包括 :慢地震的定义及特征、慢地震的识别和定位、慢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产生的物理机制、慢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等 ,也涉及到长周期前兆与慢地震的关系、慢地震与应力触发、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笔者认为 ,在中国起动慢地震研究 ,首先应解决慢地震识别、定位和震源机制问题 ,确切验证中国大陆是否存在慢地震 .为此需要加强各个地区的台网观测密度和发展宽频带地震仪、应变仪、GPS、InSAR的综合观测 ,并应加强对多种资料的综合理论分析及模拟的能力 .  相似文献   

11.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8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9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时间分布特征包括地震时间间隔短、地震频率高、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非常明显,不同月份的地震活跃程度差异很大;空间分布总体上受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作用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约束,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地震带上,在空间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主要受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我国地震的总体特征是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比如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  相似文献   

13.
《学会》2018,(1)
正闽台两岸一衣带水,"五缘"一家亲,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地震地质、深部构造环境、地震活动等方面都有着内在联系。多年来,闽台开展地震科技交流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从两岸学者个人接触交流开始,进而延伸至实质性合作。近30年,闽台两岸地震界同仁在地震学、基础地球物理、地震工程、减灾对策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一、闽台地震科技交流的历史渊源闽台地震科技交流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2  相似文献   

14.
山地地区地震勘探精度日益提高,要求优化采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以确定构造和勘探目标。在对各种山地地震勘探野外资料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一套山地地震勘探野外资料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波激发和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等,通过实践,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观测资料,对区域和近场开展地震活动性分析,结合地震构造活动性评价,研究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历史强震和现代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研究工程场地及周围有限区域一定时间段内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趋势,为合理划分地震带、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地震和地震预测的有关知识和地震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分析了地震预报的水平、现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福建仙游金钟水库2010年5月下闸蓄水,2010年8月开始在库区附近就发生地震序列活动。本文根据仙游地震序列,将仙游地震分为五组不同活跃期,通过对不同阶段地震的序列参数、震中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特征、区域应力场特征的分析,结合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初步认为:仙游地震活动将持续较长时间,地震活动水平仍会有起伏,地震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在金钟库区还有可能发生4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成-泰顺地震资料和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果,对文成-泰顺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地震地质灾害具规模小,威胁性大,突发性及隐蔽性等特点,其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进一步的成因分析发现,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强度、震中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地震地质灾害随地震震级增大而呈加剧趋势,地震发生后,岩土体变松散,在冰冻、台风、暴雨及长时间的降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后期次生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本研究可为相关部门编制地震地质灾害规划提供参考,对进一步做好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专家简介:刘喜武,现任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地球物理专家、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研究室负责人、地震裂缝表征方法基础前瞻研究团队负责人。他在石油勘探与开发行业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地震分析技术研究,包括构造地震解释、储层地震沉积学、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非常规油气甜点地震预测、岩石物理、地震各向异性处理与反演、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震带之间,具有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等特点。为了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上万,我国岩土工程及相关勘察勘探中加强了对地震效应的要求与规范。通过科学的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地震效应的评价,提高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能力及水平,为满足岩土工程建设要求奠定基础。本文就岩土勘察中的地震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