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号即国家或朝代的称号,如汉、唐、元、明、清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上台的统治者总要变更国号,以表示新朝的圣明。中国从夏朝开始建立国家历经4000余年,其间沧海桑田,改朝换代,次数难举。各朝国号由来约有七种形式。一、以发迹地名定国号。如夏朝,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此称其政权为“夏”。“夏”地名,在今河南阳翟一带。[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商朝,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大约创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传说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部落联盟首领职位,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约历400多年。 夏桀时,商汤起兵,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因而商也被称为殷,或商殷、殷  相似文献   

3.
黄玉峰 《上海教育》2013,(18):62-64
河南是中国人精神的故乡。中华民族的祖先,传说中的伏羲、炎帝、黄帝,还有尧、舜、禹、汤,他们活动的范围就是在中原一带。现在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大致对应这个时代。最早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夏朝是在今天的二里头,商朝是在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周朝是在洛阳,都是在河南省内。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朔到距今五千年前,关于此传说是否真实,今天有些已为考古学界所证实,然而有些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其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但对有关鲧治水何以失败,而禹治水何以成功?在传说中并没有彻底交待清楚,也无学者做过深刻探究。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为武器,以当时其治水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对弄清楚鲧、禹在治水的成败经验教训方面可能有些帮助。 一、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 1.范围:(鲧禹治水范围示意图)从历史的记载传说知“姒文命鲧之子禹为夏部落首领,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以西,属发源于中条山和黄土高原的涞水流域)。但据传说或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禹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属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以东的淮河支流颍水上游);禹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颖水的中游冲积平原上)等说法。我们且莫管到底何地是禹的都城?起码可以说上述四城都是大禹时代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或用更确切、更明了的现代话说就是他以治水为中心任务的治理国家的指挥中心。上述的政治中心也应是以农业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字词的意义看和今天不一样的有八处。这八处按古义和今义解分别是:①闻:古义:听到、听说;今义:用鼻子嗅。②河南河北:古义:河南指河南洛阳和郑(郑州市)、汴(今开封市)一带(唐代属河南道),河北指今河北省各地和孟(今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都知道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更替是有相互联系的。现在大家一起来看各朝代名称的由来 :夏 :禹治水有功 ,舜让位给禹。因禹原为夏氏部落首领 ,故国名为“夏”。商 :汤灭夏后 ,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地 (今河南商丘 ) ,故以“商”为国名。周 :周武王灭商后 ,因其父周文王曾居住于岐山下的周原 ,故以“周”为国名。秦 :秦始皇的祖先曾是周孝王的马夫 ,因喂养马有功 ,被赐为“赢”姓 ,封地在今甘肃天水 ,后扩大到秦 (今陕西 ) ,于是立国号为“秦”。汉 :垓下之战 ,项羽兵败自刎 ,刘邦统一中原后 ,因自己曾被封汉王 ,故立国号为“汉”…  相似文献   

7.
夏: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所以,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带),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  相似文献   

8.
说明夏代地理有争议,本图取相传的一般说法.鲧殛羽山在今山东临沂,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相居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夏朝的与国斟灌在今山东寿光、斟寻在今山东潍县.夏同姓国有扈氏,据考证即雇(顾),在今山东范县、鄄城一带.商汤曾与夏桀战于鸣条,据考证,鸣条为甲骨文里的攸(即条,近今江苏徐州),就地望说,比较可信.桀战败后逃奔南巢(今安徽巢县).商代多次迁都,汤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北),仲丁迁于嚣(即隞,今河南荥阳东北),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东北),纣都朝歇(今河南淇县).周灭商,武王曾在孟津(一作盟津)大会诸侯,之后率联军直抵牧野,败纣军,占领朝歌,商亡.  相似文献   

9.
<正>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第一次相遇,两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并遇到了高适,三人畅游甚欢。第二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今山东)第二次会面,知交之情更加深厚:同年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今陕西西安),李白南游江东(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两人再未见面,但都十分思念对方,留下多首表达思念之情的作品。下面选取李白与杜甫互赠的诗作各一首,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10.
正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  相似文献   

11.
夏:禹治水有功,舜让位给禹。因禹原为夏氏部落首领,故国名为“夏”。商:汤灭夏后,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地(今河南商丘),故以“商”为国名。周:周武王灭商后,因其父周文王曾居住于岐山下的周原,故以“周”为国名。秦:秦始皇的祖先曾是周孝王的马夫,因喂养马有功,被赐为“嬴”姓,封地在今甘肃天水,后扩大到秦(今陕西),于是立国号为“秦”。汉: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备统一中原后,因自己曾被封汉王,故立国号为“汉”。魏:曹操在汉献帝时受封为魏王,其长子曹丕代汉自立,国号叫“魏”。蜀:刘备占据成都后,自称是…  相似文献   

12.
殷墟,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或“殷”。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史称“殷朝”。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从今天曲阜附近的“奄”迁到“殷”。此后将近三百年,殷一直作为商朝的都城,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纪时,商纣王昏庸无道,众叛亲离,周武王起兵伐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商朝灭亡后,小屯一带的繁华不再,逐渐荒芜,后人称“殷墟”。过去的分分秒秒都已成为历史,珍惜现在,为我们的历史有关这一古都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89…  相似文献   

13.
陈胜起义,匹夫首倡。他开中国农民革命之先河,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史。然而,陈胜原籍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吴广祖籍阳夏(今河南太康),以他二人任屯长的九百戍卒拟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秦律:戍卒应按期赴边,“失期,法当斩”。按理说,这九百人应从河南中部顺通衢大道荥阳附近北上,何以取道东南而反折向北呢?(从走向看拟穿过汴、宋之间或绕过孟猪泽取道沛郡北上)这一聚讼,悬二千余年而未决。或说陈胜原籍之阳城在今河南项城东南,不在登封县东南:或说秦时  相似文献   

14.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唐河南府巩县的瑶湾村(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因远祖杜预为京北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祖上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后来才迁居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远祖杜预,在晋朝时期任征南  相似文献   

15.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少好学,博通群书。“于书,读不过三徧(遍),终身不忘”,“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曾起草。”玄宗开元(公元713—741)末进士,时其兄张晓已位监察御史。巡初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后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安史乱起,张巡挺身下位,忠勇奋发,率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今河南宁陵县)、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三点一线,以少胜多,  相似文献   

16.
正陈胜的车夫,杀主投敌,终亦被杀"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响当当的千古名言出自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口。陈胜,字涉,与吴广等揭竿而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农民起义",并在陈郡(今河南淮阳一带)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相似文献   

17.
虢起初是今陕西宝鸡一带姬姓小国,史称西虢。周灭殷商后,虢氏兄弟中虢叔被封到今河南荥阳一带,史称东虢。平王东迁前,西虢迁至今黄河三门峡一带,史称北虢,又称南虢。南虢灭亡之后,后人分别以虢、郭、上官、尚等为姓氏。古上阳城在今黄河岸边陕州老城外东北部。  相似文献   

18.
颛顼活动地域地理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颛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他生于若水,即今河南境内的汝河,约在嵩县一带。迁居高阳,在今河南杞县高阳镇。又徙空桑,或称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女陵山,空桑地名,是从若水和高阳搬迁来的。都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县东高城村。所葬鲋鰅山,又称高阳山、青冢山、广阳山,即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的土山。矗立在这里的颛顼陵,成为华夏文明的圣地。  相似文献   

19.
地图·图片     
周人起于黄土高原,相传始祖后稷生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后来公刘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古公亶父(太王)迁居于岐山之下的周原.文王时建立了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武王灭商以后,在丰的东面营建了镐京.周公东征,平定了殷遗民的叛乱,政治势力直至于海.为了加强对东部广大地区的统治,营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称镐京为宗周,洛邑为成周.周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国,其中大国有鲁(都曲阜)、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宋(都商丘)、晋(都绛,今山西翼城西)等.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是荆蛮族人建立的大国,亦为周王室所册封.  相似文献   

20.
汉唐的西域     
西域这一历史地理名词,始见于西汉。它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的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一带)以西,直到今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象两汉时的安息(今伊朗)、条支(唐时称大食,今阿刺伯)、犁靬(罗马帝国,一说指今埃及亚历山大)、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专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南山(今昆仑山脉)以北和北山(今天山山脉)南北一带;后者又往往属于历代中原王朝行政管辖的范围(有时也包括葱岭以西部份地区)。秦汉以前,西域和中原地区已经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据说西周时西域的莎车(今新疆莎车)等地的酋长曾到内地,而周穆王也曾远游西域,先秦古籍《逸周书、王会篇》和《穆天子传》等就记载了这种联系。汉朝初年,汉和西方的强族匈奴关系紧张,汉武帝为联络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后来被匈奴所迫而西迁的大月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约建元三年(前1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