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在中国早期摄影艺术史上,刘半农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摄影艺术创作上,还是在摄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他都是贡献卓著的开拓者与先躯者。学习这段历史,必须从研究刘半农开始。   刘半农生于 1891年,江苏江阴人, 1912年任《中国新报》、《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后赴英、法留学。 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   刘半农还是当年新文化革命运动的一员勇将。鲁迅先生称赞他向封建文化冲击“活泼,勇敢,很打了几个大仗”。   从十七八岁起,他…  相似文献   

2.
飞花拾零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一有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邪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1922年,党派肖楚女去四川开辟工作。他应邀担任《新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文章。由于他文笔俊逸,逻辑性强,很快名声大振。有的青年猜测他定是位“楚楚动人的女  相似文献   

3.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号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相似文献   

4.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号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以众多的新闻名篇记录了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前进步伐,这些震撼人心的作品,对社会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穆青出生于河南农村,成长于战乱中,成就于人民群众中。他的一生总是把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火热的生产生活第一线,倾听农民的心声,见证农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同时也是国学大师,他的辑佚成就卓著,辑佚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占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鲁迅辑佚义例严谨,考证精确,特点鲜明,是民国时期辑佚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古籍辑佚学上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唐豫 《湖北档案》2012,(7):43-46
刘半农与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颇有名气的两个人物。刘半农是先生,编辑《新青年》,傅斯年是学生,创办并主编《新潮》杂志,他们有师生之名而无师生之实,在促进新文化运动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老舍先生,是一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之集大成者.老舍先生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已是人尽皆知,并被改编为话剧、电视剧和电影等各种形式.他的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的作家中,他的作品被翻译的最多,其中他的作品的英译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10.
张丽娟 《兰台世界》2014,(7):120-121
黄公望是元代以作"山水画"闻名的画家,传世的作品有很多,其中《富春山居图》最为著名。他的画墨迹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对后世影响颇深,被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公望是元代以作"山水画"闻名的画家,传世的作品有很多,其中《富春山居图》最为著名。他的画墨迹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对后世影响颇深,被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孙可 《兰台世界》2016,(2):84-86
王世贞是明代中后期的著名文学家,在戏曲、书法等领域也有很高成就,其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作品《艺苑卮言》中。《艺苑卮言》附录《弇州山人词评》,显示出王世贞开阔通达的词学观念,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戈公振(1890~1935年)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新闻学家。他1913年到上海有正书局工作,次年入著名的《时报》馆任编辑,前后工作十五年,历职至总编辑。1929年又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主任等职。其间,他还先后任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戈公振先生是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新闻所有权保护的倡导者之一。清末,中国政府也颁布了著作权法(律)。但还不完善。尤其是《大清著作权律》规定:“各种报纸记载政治及时事上之论说新闻”,都不能获得著作权。可见,清末的著作权法对新闻作品是不给予著作权保护的…  相似文献   

14.
著名经济学者张五常,继1967年发表轰动一时、影响巨大的《佃农理论》之后,2008年写成《中国的经济制度》(繁体字版),原本是为其好友罗纳德·科斯举行的芝加哥大学会议撰写的开场致辞,出乎他本人的意料,本书成为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成为他正规学术论著中的“封刀”之作。此次出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与其繁体版相比,在正文前增收了两篇文章。本文选编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15.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新闻实践中,范敬宜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观。笔者从如何发现和采访新闻、如何写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养等方面,把范敬宜的新闻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眼中时时有新闻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范敬宜认为,第一,记者要有全局观念。不了解大局,只是一个文字匠。胸中有了大局,就会有比较…  相似文献   

17.
俞平伯(1900-1990),著名学者、文学家、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他在上世纪20年代就活跃于文坛,至80年代末仍耕耘不绝,成果丰硕。他在书评领域里,也有很大的成就。俞平伯评书的领域很宽广,长于对古典作品的评论,尤其是对小说、诗词、戏曲的评论最多。对现代作品也有不少评论。序跋、随笔、读后感是他书评的主要形式。他在《人间词话》序中说:  相似文献   

18.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号半农。1891年5月27日,他出生于江苏江阴西横街。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1905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一次,  相似文献   

19.
刘修业是我国著名的女性图书馆学者,民国时期即已崭露头角。她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外访求古书。她先后在法、英、美等国的各大图书馆访求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成效卓著。二是编制论文索引。她以一己之力,分别编撰了《文学论文索引续编》等四部索引著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从事论文写作。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读〈西厢记〉后》等数篇。刘修业是杰出的女性图书馆馆员,促进了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范敬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界一位成就突出的新闻人,他才思敏锐、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他还先后出任《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当前新闻界对范敬宜的研究也主要针对其新闻作品和办报方略。但是,范敬宜身上所具备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一个报人这么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