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郭力榕 《档案天地》2009,(10):12-12
我的父亲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受职业影响,多年来他十分注重家庭档案的收集.所整理的资料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翻阅这些珍贵的资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60年来我家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董瑛 《陕西档案》2014,(2):43-43
最早与档案结识,一部分是受父亲影响。父亲50年代初毕业于凤翔师范,一生做人正直、慎独、条理。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这些东西是该给你的时候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子郑重其事地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有小时的照片、毕业证、病历、住院诊断证明等,父亲称之为"家庭档案",叮嘱我要妥善保存,以免日后用到。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王九华,来自宜章县档案局.我的父亲也是档案人,我是子承父业来到档案部门的.27年来,我一直用心呵护着两代人的档案情缘,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父亲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就在乡镇当文书,父亲没读过多少书,但对有文字记录的东西非常看重,平时喜欢收集整理一些文件材料、报刊书籍.家里有间小房子,父亲专门用来放他的这些宝贝.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记忆     
<正>记忆,就像一册随时备查的档案,先检索目录,再定位一条,遂连结起一串往事。这些往事如同记忆中亿万个最鲜活的生命,唇齿相依,同生共死。而父亲,恰恰就弄丢了这些往事,他,失忆了……六十四岁的利军乘坐两天两夜的特快列车从大东北赶来大西南探望她八十六岁的老父亲。二弟电话里说父亲因脑梗导致突发性老年痴呆,仅半个月光景,就对身边人和自己都认不清了,有时医院的护士问他:"大爷,您知道我是谁吗?"父亲看着她的白  相似文献   

5.
《档案时空》2015,(4):19
读者来信一: 我是一名烈士的后代,现家中存有数十件珍贵历史档案,其中有我父亲牺牲前写下的遗书,还有开国大将写给我母亲的书信,这些档案证实了我父亲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对我们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档案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请问:如果我想捐赠给档案部门,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档案部门能否妥善保管好这些档案?以后我和家人如果想再查阅这些档案,将如何查阅?  相似文献   

6.
父亲从事档案工作近四十年.日复一日的整理、誊写、编研把父亲从一名兰台新兵锤炼成一名有权威的老档案,年复一年的修复、熏蒸花白了父亲的乌发,各级组织的荣誉,填满了父亲个人的档案.  相似文献   

7.
我父亲王德祥沉默寡言,有关他的经历,从他嘴里听说的极其有限.幸亏父亲留下自传和一些片段回忆,成了我们子女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从这些零星的资料和他战友的叙述中,以及一些史料的记载里,竭力还原父亲经历过的一些重要事件.最终发现,父亲的一生,都与大海有关,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地方,他的工作始终与大海相伴.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单位来说,干部、职工的花名册存档与否至关重要,过去人们忽视了它。从现在利用档案的内容上看,干部、职工花名册必须存档,不容忽视。一、遇难而知存档的重要1991年,金塔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需要金塔1949年上级派往该县的18名干部的名册补充史料。可是,档案馆找不到这份名册,仅存的是主要领导人名单以及后来陆续提干的人员名单。其余人员名单毫无着落,急坏了档案干部。1995年,该县三合乡永光村村民谭守业和母亲一起来档案馆查找他父亲谭永功的档案,以证明他父亲是老红军。现在他母亲生活有困难,要求县政府对红军…  相似文献   

9.
3月24日,在南京市城南的一个小区里,86岁的王叔麟老人郑重地将一盒书交给了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作为个人捐赠档案永久保存.这些书是王叔麟老人的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印刷品,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书也陪伴了王叔麟老人近60年,是支持他为党的崇高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0.
我今年78岁,我家祖孙三代与档案结缘,三代人对档案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可谓苍天可鉴,且有许多故事可表。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没进过学堂,但精明能干,在一百多口人的村子里,他制作的篾器,做工最精,品相最好,买家最多,当然卖价也是最高的。父亲尤其对数字反应敏捷,心算速度快得称奇,族人夸他"一口准"。我在六姊妹中排行第五,父亲最崇拜的是先生,他发誓要把我培育成家里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1.
在父亲的日记中,可以查到各本书稿的简要档案。有本新诗集,作者马文珍先生,我父亲在武大相识的,任图书馆管理员。他喜欢作新诗,作了常拿给我父亲看。父亲说好,我也拿来看了,题材行文,果然都别有新趣。如今还记得他在咏水母一首中的两个比喻。乐山大渡河冬日水浅,靠北岸成了  相似文献   

12.
档案是一座山,从古至今积淀着历史痕迹;档案是一条河,由远及近流淌着往日记忆;档案是一部尘封的书,一页一页记载着世事沧桑。 档案管理是我的工作,我能有幸和档案结缘,也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师,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他把上课的备课笔记、出的考题、自编的教材讲义,甚至是手画的解剖图稿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档案夹子里,并标上编号,在封面写上题名;  相似文献   

13.
徐青自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在浙江省江山市档案馆工作,任档案馆主要领导也已经11年了。他50多岁,个子不高,有一对弯弯的眉毛,跟下属说话也总是笑眯眯的,是一位和蔼亲切的领导。在档案馆工作的日子里,他总说:"档案馆就是我的另一个家。"这些年,他一心扎根档案事业,苦心钻研档案业务,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推动了江山档案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成长为档案界知名的专家型领导。  相似文献   

14.
《四川档案》2014,(1):49
<正>2014年1月6日,一位叫张树君的老人来四川省档案馆,查找父亲的历史资料。据他介绍,他父亲叫李鸿焘,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是国民党陆军四川省九区专员,解放前曾任国民党万县专区专员兼任保安司令,1949年12月6日在四川万县地区率部起义,解放后曾任川东行署农林厅副厅长、民政厅厅长,1959年去世。他告诉工作人员,他是来寻根的,他家兄弟姊妹四人,他是最小的,父亲去世时,他年仅1岁,对父亲毫无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想念父亲,空余时间常到书店翻阅川军抗战的书籍,希望能多了解一点父亲那个年代的事情,走近父亲,怀念父亲。最近,他无意中在《成都商报》上看到四川省档案馆与成都商报合办的《档案时空》,里面有利用者查找亲人资料的报道,由此萌生了到四川省档案馆查找父亲经历的想法。老人留下查档信息后离去,工作人员根据他提供的线  相似文献   

15.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16.
守护记忆     
<正>父亲马上就要退休了。他辛劳半生,年少求知时却经历上山下乡,中年生计艰难时又遇上企业下岗,辗转花甲,终于等到退休年龄,可以放下重担迎接悠闲的老年生活了。因为自己从事档案工作,深知档案在办理退休时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他去办理手续之前就反复提醒他准备好自己的个人档案材料,并陪同他去查阅了他当知青的印证材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父亲高中学历,在当时他们那个年代来说,算是学历比较高的一拨人了。我的老家阁楼上面,有好几箱他读书时候的课本儿,几何、代数等科目。在父亲的认知里没有“档案”的概念,但是一直在做着这件事——收集、保存着我们家里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书本、房产证、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这些重要的证件自不用说,但凡跟我有关的东西他都要好好保管起来,比如我自踏入学堂开始,获得的每一张奖状、每一张喜报、订阅过的练习册、课外读物等。  相似文献   

18.
《档案春秋》2012年第1期涂胜华文《父亲涂作潮:代号"木匠"》,提到我们父亲柳中燧当年帮助建立中共第一座秘密电台的事.最近,记述解放军通讯史的《历史风云中的红色电波》(张进著,长城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一书,又几次提到父亲名字,让我们回忆起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讲过有关他经历的几件往事.  相似文献   

19.
2006年7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携夫人到天津市档案馆参观视察,他认真仔细地翻阅着世界船王董浩云当年在天津航业公司创业时的档案,激动地说,我没有想到,你们把我父亲当年在津活动的档案保存得这样好,这样完整。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珍藏了董浩云曾供职的天津航业公司档案671卷,详细记录了董浩云从1931年初到1937年末在津活动及1938至1947年回到上海后与天津航业公司来往情况,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回忆     
偶尔翻开家庭相册,看到父亲的慈颜,回想起他在世时的音容笑貌,禁不住潸然泪下,情不能已。父亲支持我学完了省广播电视大学档案专业,又扶我走上了档案管理的道路,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兰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