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梁煜 《鸡西大学学报》2012,(11):117-118
随着手机短信成为人们便利的交流方式,幽默短信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以简洁的语言及时地传递着快乐。然而对幽默短信的解读和创作需要特定语境。通过分析幽默准则的语用特点,并灵活地运用到短信的具体语境,人们可以更好地解读和创作幽默短信。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发展,利用手机短信传递祝福、联络情感,已经成为现代人在节日期间祝福方式的主流.探讨祝福短信语言的韵律美特色,分析不同文体形式下的节日祝福短信中存在的多种押韵形式,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段而形成的畅达的节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短信祝福语.  相似文献   

3.
孙国秀 《学语文》2006,(2):44-44
随着手机使用的增多,手机短信也铺天盖地而来。短信的主要功能当然是通讯.但有时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传递关心、爱慕、祝福等等,我们姑且称之为趣味手机短信。收到此种短信的人或许被“整”得落花流水,却依然会心一笑。那么趣味手机短信又是凭借什么能够在“拇指一族”中流传,并且深受欢迎呢?原因很多,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巧妙地运用预设和隐含。  相似文献   

4.
浅谈手机短信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娱乐和游戏的工具,从广义上看,娱乐和游戏也是一种交际,手机短信就是轻松巧妙地在语言文字游戏中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的。手机短信受其载体———手机的特殊性质的影响,语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语言的特点。主要是:受字数限制,精练简洁;屏幕显示可以制造特殊的幽默效果;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格,使短信表达生动形象、妥切鲜明;标点、数字和特殊字符的妙用为短信语言增添了一种别样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手机短信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方式,手机短信语体具有开放性、娱乐性、创新性、复制性等特征,其特征是在社会交际的需要下而形成的。短信这个特殊载体使得交际者可以摆脱语言规则的约束,语言的简洁和变异成了短信交际的必然倾向。该文从四个特征对这种新兴的语体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邱晓敏 《教师》2011,(1):37-38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以手机短信为载体的语文试题已屡见不鲜。手机短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现代社会人们沟通情感、表达思想、展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工具。时下,手机短信正凭借其资费低、沟通快的优势迅速深入到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俗、简洁、幽默、形象、抒情的短信文学,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基于此,我们可以让手机短信走进语文课堂,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一个用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科技发达的标志。它以其经济实惠、迅速快捷、隐秘快感、幽默风趣、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倍受手机一族的青睐。人们通过手机短信把美好的祝愿、生活的压力、失败的苦恼和尴尬的处境转化成幽默的“空中语言”,通过它来释放自己的情绪,放飞自己的心灵。短信语言,言简意赅,或谐音,或引喻,或幽默,或诙谐,令人忍俊不禁,为之开怀。对这种新生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从押韵和叠音两个方面分析了手机短信语言呈现出来的音乐美,以便人们更好地运用它。使之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道桥梁,一个媒介。  相似文献   

8.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语言科技潮流,受到广大手机用户的特殊宠爱.手机短信虽然短小精悍,但每一条信息其实都是一个小型语篇.本文认为,一条成功的短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发话意图、逻辑支点、衔接手段.着眼于短信的话语功能,文章从"语里"两个特征出发,分析了近80篇幽默言语短信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已不碍局限于纸上书信,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形式的交流手段,手机短信就成为人们互致问候、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机短信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快捷、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好的短信文本不仅能传情达意,而且能展示出独特的语言魅力。这就在于,各种修辞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手机短信成为现代汉语语言艺术园地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反转是一种技法,有不少整蛊短信运用反转技法来编写,即短信语段在看似理所当然中制造出人意料的东西,通过“逆差”反转出趣味来。短信反转技法有利用指示代词、词语别解、语词重复、利用多义词、利用谐音、运用排比、表明出错、刨设剧情等多种类型。短信反转是引人发笑的媒介,其机制在于心理期待的突然跌落。  相似文献   

12.
“包袱”手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声特有的幽默表现手法。它在小品及某些新兴的手机短信中也成为一种制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技巧。本文试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下对“包袱”手法如何在受众的心理上达到幽默效果进行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翻译家提莫志克指出,翻译就其本质而言只能是一部分翻译,忠实地再现原文所有的信息根本不可能,诗歌的准确翻译就更不容易了。对丁尼生的一首短诗的两种译文进行评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对此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目标。既要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其艰巨性,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5.
英语否定表达形式多样,方式各异。使用频率极高。如果不能明晰英语中各类否定,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习惯用法去理解,往往会陷入误区。本文对英语中否定概念的表达方式及翻译技巧作一概括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扩张,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信息的消费越来越占有突出的地位.近年来,手机短信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很多人用手机仅仅是为了发送、接受短信.本文以手机短信的消费为分析对象,把手机短信消费看作一种特有的文化消费现象,揭示手机消费现象背后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7.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18.
“战时应作平时看”的基本思想是保持教育的正规化,即现行学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基本不变,而不是将各级学校办成“战时短期训练班”。这一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没有被打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使战时高校科研继续发展,避免了人才断层,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存在着许多模糊美的因素。文学形象本身具有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征,使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模糊审美正是利用文学语言信息的隐含性、间接性和解读信息的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对文本进行想象性再创造,从而实现个性化创造力培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s A fundamental assumption of the research presented above was that attitud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of the educator, and that if attitudes are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how attitudes might be formed or changed with media is needed. Four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use of media to deliver persuasive messages. The results of the four studie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tended to suppor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attitudes toward educationally relevant topics, such as conservation, smoking, and disabled persons, can be modified by using persuasive messages delivered by media. Next, it appeared that some types of media may b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s at delivering information designed to change attitudes. Motion pictures seem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slides. There also seems to be sufficient evidence to warrant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 of persuasive messages, the media used to deliver those messages, and the learning styles of the target audience. In short, attitudes can be modified by mediated messages, and the degree of modificati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who view the message and to the way the message is medi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