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寅恪认为该诗为琵琶女而作。但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的社会地位悬殊,白居易也无意要把歌伎引为知己。《琵琶行》的主题是悲叹自己理想破灭,批评朝廷抛弃忠臣。  相似文献   

2.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3.
姚萍 《文教资料》2011,(36):248-249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他的长诗《琵琶行》为人们耳熟能详,诗中琵琶女的遭遇也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和同情.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之情。也广为人们传诵。后来出现以《琵琶行并序》为本事的杂剧及传奇作品.将故事铺演成一出出爱情剧.历史中白居易的文采风流与忠君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琵琶行》是他极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中情感最为浓烈的诗句是结尾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确实精妙,她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听者“皆掩泣”,但是为何只有白居易泪如雨下,青衫如洗呢?诗前小序说:诗人因“左迁九江郡”在“湓浦口”邂逅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感动了他,“觉有迁谪意”.诗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是因为他们命远相同,情感相通.但是笔者以为,要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透彻,将蕴涵于全诗中的情感体会深切,仅有以上了解,远远不够,还得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做的歌行。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大多使用比喻句,更容易引人进入另一个世界——音乐世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成相识"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了白居易的两首诗,一首是著名的《琵琶行》,一首是置课后练习供课外阅读的《观刈麦》,都是写底层平民女子的,一个是年老色衰独守空船令人浮想联翩的琵琶女,一个是背小孩悬敝筐拾麦穗叫人动侧隐之心的贫穷妇人,她们一同见证了白居易对社会最底层生活的观照,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怨惆怅,表现出白居易诗中浓厚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古今无数失意之人为之动容,也让<琵琶行>和琵琶女的形象走进了人们心里. 白居易的<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被玩弄被损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天涯沦落"之恨.  相似文献   

8.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其中的琵琶女形象,经历时间洗涤依然闪光迷人。当我们对琵琶女的命运进行透视时,觉得这一形象之所以丰满而真实,探寻其深层原因,有一种内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诗歌所穿透的人文关怀。诗中,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表现了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人文关怀,而就是这种关怀让读者明白:  相似文献   

9.
浔阳江上,琵琶几曲,使得江州司马白居易泪透青衫,将琵琶女引为知己,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慨叹。音乐原本是抽象的,音乐形象是很难捕捉的,但今日凡读到此诗。我们对琵琶声声会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都缘于自居易的妙笔巧绘。  相似文献   

10.
<正>一次送别经历,一曲琵琶演奏,一段凄凉身世,一回贬谪生活,碰撞成一首千古绝唱《琵琶行》。伟大的白居易通过对偶遇的琵琶女高超绝伦的演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生动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江州的愤懑之情。千百年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欣赏的焦点聚集到精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成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许多人认为,诗中的琵琶女之所以迟迟不肯出来相见,之所以用琵琶遮住自己的半边脸,是因为她比较害羞,怕见生人,特别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更表现出她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叙事诗。这首诗不仅有生动的环境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有人称之为“传奇小说式的叙事长诗”。(见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诗中有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诗人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得力名篇。该作一问世,就震动了当时的诗坛,成为时人争相模仿的典范。他的诗友元稹、李绅在此之前或之后也写过题材相类的诗章,但成就及影响却远未及他。其原因何在?比较三首诗在处理细节、抒情关系时的不同手法,成功得失,可见一斑。元稹的诗作叫《琵琶歌》,是写给一个叫管儿的琵琶女的,诗中对琵琶女精湛技艺的描写是很独到的,例如用“霜刀破竹无残节”来形容音乐上流畅的境界;用“冰泉呜咽流莺涩”来形容冷涩的氛围;用“日寒一声深殿磐,骤弹曲破音繁并”来描写重弹和快弹,这些比起白居易的《琵琶…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述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身世,成功塑造了琵琶女这一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玩弄、被损害的乐伎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却解读出一个完全另类的“琵琶女”,几乎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质完全颠覆。他们或认为琵琶女并不是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乐府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充分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特点与思想内涵。其中,《琵琶行》堪称乐府诗歌的代表。《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音韵富于变化,诗中多用明暗结合的手法描写琵琶女精湛的弹奏技艺和悲惨经历,从而反映出官僚腐败、民不聊生、人才荒废的丑陋一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自己被无辜贬黜的愤懑。全诗构思精妙、语言巧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琵琶行》的许渊冲英译本充分保留了白居易诗作的艺术之美和思想精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力作之一。写于元和十年,时年作者正谪居江州司马,内心充满痛苦。通过琵琶女的塑造,在被琵琶女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通过琵邑声的着力描写,变化曲折的琵琶声激起他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道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诗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长安歌妓;一个是遭馋受贬、谪居江州的诗人自己。他们两人的社会地位虽不同,但他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平,都有相同的感受。在浔阳江头琵琶语里。他们的哀怨和激愤组成了一支凄苦之歌,唱出了他们的不幸,鸣出了社会的不平。耐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才志士的打击和迫害,是本诗的思想主旨。作者为了表达这一思想主旨,在艺术手法上竭尽其能事,匠心独运。描写细腻,层次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白居易极负盛名的诗歌。历来被人传诵不已。在戏曲界中,被多次改编。其中马致远的《青衫泪》摒弃了白居易的主题,塑造了一个敢于争取幸福的琵琶女形象。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忠于原著,真正演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塑造。对琵琶女形象的不同改编,体现了作者不同的人生设计,抒发不同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其中《琵琶行》尤为历代后人所传诵。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结合自己仕宦失意,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除了情感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语言与音乐的特点,借助琵琶这种乐器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无法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善才”一词,值得一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前者,课本未注;后者,有释:〔善才〕唐代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其实,这涉及到泛指和实指的问题。所谓“善才服”,指的是琵琶女弹奏的技艺精湛,“曲罢”使得乐师佩服。显然,“善才”泛称琵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