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电视购物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始探讨前首先要为电视购物定性。直复营销是以盈利为目标,依托个性化和大众媒介而非以个人方式(如电话)向目标受众发布信息,以期获得对方直接回应(咨询或订购)的社会互动和管理过程。直复营销的定义有许多种,其中最具权威性当属美国“直复营销协会(ADMA)”的定义:直复市场营销“是一种互动的营销系统,运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介在任意地点产生可衡量的反应或交易。”电视购物是通过电视媒介向消费推销商品,其中主要的推广形式就是电视广告,广告可以由电视行销的专业公司或是专业广告公司制作,聘请知名人士(如专家、明星)在广告中形象代言推销该商品。可以说电视购物是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吴滨 《记者摇篮》2005,(10):57-58
近年来,电视传媒频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中央台到省、市(地)台,都从“栏目时代”进入到“频道时代”,整合出许多专业化频道。“频道专业化”改革正带来电视业在经营管理体制、制作播出模式和受众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全面转轨.  相似文献   

3.
周敏 《编辑之友》2015,(2):65-69
在电视领域,娱乐节目的生产、传播,其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在显著提升.因此,娱乐专业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实践或期许,值得中国传媒业界和学界所关注.娱乐专业主义指电视从业者在娱乐节目制作中必须持有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与职业伦理,它包括一整套电视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规范、职业伦理与运作模式,以及一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理念和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新闻商业化时代,那么娱乐专业主义产生于娱乐消费时代.文章从节目模式、制作团队、制作理念、营销手段等方面加以探讨.娱乐专业主义在中国尚处于研究阶段,随着娱乐专业主义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会有越来越好的电视娱乐节目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4.
罗茜 《新闻世界》2013,(4):176-178
在当今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各种电视娱乐类节目层出不穷。这些电视娱乐节目有的经久不衰,有的如昙花一现。只有将电视娱乐节目品牌化并且以媒介品牌营销的理念去经营,才能使节目在“永葆青春”的同时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媒介品牌。本文以电视娱乐节目((一站到底》为例,具体分析电视娱乐节目如何进行媒介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5.
在步人大众传播解体的时代,小众化和窄播成为媒介传播的主流。传播者由大众时代的“强势地位”——控制信息源正在弱化,媒介由通道的控制,进入终端资源的争夺,受众由被动接受“推出(push)”信息的模式过渡到主动“拉出(pull)”信息的模式。互联网具有“小众化”特点——终端资源可以扩大某一地区的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这一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地方门户网的建设中,新闻往往是第一位的,新闻做的好坏关系到地方门户网的可信度、美誉度以及开拓力。  相似文献   

6.
南言  王钢 《视听界》2008,(2):81-82
电视业的经营模式和普通商业经营模式有着一定的差别,表现为电视产品的销售不是普通商品的一次性销售,而是通过电视节目“免费赠送”给受众消费,换取受众的注意力,再拿受众的注意力来和广告主交换货币,即通常所说的“二次售卖”。因此,目前电视业的典型CRM(客户关系管理)存在两个层面的客户关系:第一层面的客户关系是电视媒介和电视受众的关系,电视受众构成了电视媒体的“直接客户”;  相似文献   

7.
钱睿 《视听界》2006,(1):84-86
一、市场态势分析首先来看政策层面的变化。近两年来,中国电视市场的巨大变化首先要归功于官方的支持和推动。传媒集团的出现,上星卫视与拥有资本和经营优势公司在节目制作方面的合作都说明中国电视产业化的进程加速。尽管目前中国媒介市场的产业化程度并不高,但这些变化已足以说明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市场运作模式将会有深刻的变革。其次来看社会文化的变化。中国社会目前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深层次转型带来了人们在消费心理和收视习惯上的变化,观众从被动的观看和接受向主动争取话语权转变。“大众娱乐大众”的时代到来了,《激情60秒》里有…  相似文献   

8.
徐园媛 《东南传播》2011,(8):160-162
消费社会的来临,让电视做为一种商品同样具备了过度和符号价值两个显著特征。媒介的严重过度,加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电视符号价值,几乎让众多电视节目淹没在大众传媒的海洋中,娱乐至死。真人秀的电视手法,让电视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泛真人秀的时代。借鉴真人秀的成功,少儿电视节目在消费社会,更应该以“真”的纪录、“人”的故事、“真人秀”的策划重塑内容、立足观众、打动市场,跟上新时代少年儿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刘俊娜 《新闻传播》2006,(12):55-55
随着各国电视机制的转轨,电视制作也从“生产文化型“转向“消费文化型”,商业化比重越来越大,加之电视受众的收视耍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媒介的选择空间也随之增大。电视行业仅在短短几十年中便日新月异,从传统的宣传式播放到今天的各种传播形式、节目类型盛行,网络电视、数字电视、虚拟电视、移动电视、真实电视等众多电视产物也相继推出。可以看到,电视传播正在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探析》一文,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媒介经营模式单一,获利方式较少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经营”的观点。文章从“我国电视媒介经营现状”、“国外电视媒介经营模式”,“电视媒介经营模式分析”,“对电视媒介经营的再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麦克卢汉说过:“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一部新闻媒介发展史,从技术的角度看,是“媒介形态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是所有媒介同时发展,共同演进,共同生存的过程;从受众角度看,则是新闻受众的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中不断再分配的过程。“今天,人们习惯性地将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混合杂交,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人类同步进行多种媒介输入的能力似乎一代比一代都有扩大。”综合二者,从新闻业务上看,一部新闻媒介发展史,就是新媒介和传统媒介不断互动,根据受众认知模式和感知偏好的变化,围绕核心产品新闻,不断创新报道模式的过程。在我们目前的四种新闻媒介形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中,报纸是最早出现、历史最悠久的媒介形式,所以,一部新闻媒介发展史,基本上又可以说是报纸的报道模式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引入而不断创新的过程。一、30年代,报纸以综合性新闻和专栏应对广播冲击在广播还没有出现以前,报纸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惟一的新闻媒体的霸主地位,并在定义一个独立的新闻出版业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新闻文体上,则经历了两次改革。一次是18世纪中期,新闻文...  相似文献   

12.
徐颉 《传媒》2008,(8):73
7月9日,由CSM媒介研究编辑出版的《奥运舞台媒介角色——媒介与奥运传播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08奥运与媒介高峰论坛”上发布。该报告指出,网络媒体在奥运信息传播上对传统媒体呈现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将近30%的受众选择从网络媒体获得更多奥运信息,这一比例超过平面媒体,但落后于电视媒体。同时。移动车载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也将在奥运机遇中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对话的时代。对话决定了双方地位的平等。作为电视媒介的传播,电视人已不能固守于“我传你受”的习惯模式,而是应该尽快融入“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这一全新的传播理念之中。从这一方面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一个先行:它的创立与发展,是电视媒介从传统传播理念到现代传播理念的一次成功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4.
李新民 《新闻窗》2006,(1):11-13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和传输,接收手段层出不穷,昔日拥有绝对传播优势的电视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电视时代”的辉煌渐渐发生变化,“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基于这一观点,本文立足于电视从业者的角度试图对后电视时代概念予以界定,并探讨电视传媒在这一时代的生态、质态、形态和业态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其主要的传达方式是视觉,因而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视觉时代。它和口语时代的直接的视听方式不一样,必须以媒介为中介,因此,传播艺术的制作者们,想方设法要让人们看见。德吕克说道,电影的本质是“上镜头性”(电影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他或她是否上镜头),阿倍尔·冈斯认为,“画面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电影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看见,而在杜拉克看来,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①电视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形象文化”和“镜中自我”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这是传播艺术的基本审美…  相似文献   

16.
这个时代的新闻观是“妄下断言”而不是“探求真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瓦克(BillKovach)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罗森斯特(TomRosenstiel),在他们合写的新书《极速》(Warpspeed)中提出了这个触目惊心的论断。该书于1998年由世纪基金(TheCenturyF0undatio)出版。我们身处的是个被媒介包围的世界: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最近流行的因特网。但是在这个混合媒介时代(theAgeofMixedMedia),媒体的空前发达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新闻信息量的大幅增加。引起这两位学者忧思的是,如今的媒介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炒作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7.
张玲 《新闻记者》2006,(12):45-47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  相似文献   

18.
广播广告:寻找和重建自己的风景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告部赵东(一)与电视、报纸和杂志同属于四大媒介的广播,在当今日益繁荣旺盛的广告媒介市场中,其态势却不怎么令人乐观。在这场媒介之间竞相追逐广告的“黄金”分割中,广播总是稍逊一筹,似乎在作陪衬。据国家工商...  相似文献   

19.
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成功地将受众从“单屏时代”带进“多屏时代”.在“单屏时代”,电视媒体是我们接收信息和获得娱乐的唯一屏幕,可谓“一屏独大”.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电视媒体一统屏幕天下的局面,新的屏幕不断地被创造出来,PC屏、手机屏、移动电视屏、户外显示屏等层出不穷,多屏时代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促使人们关注媒介形态的变化。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是媒介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变化前提。基于电视和网络技术,数字电视应运而生。数字电视的出现,既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也是媒介之间的借鉴和融合。数字电视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内容生产、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