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发版权潜值黄煜我国在实施著作权法之后,加入国际版权公约,这给我国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法律上、经济上乃至管理上的压力,但同时又为图书出版业对外进行版权贸易、图书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契机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版权的潜在价值(简...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广西大力加强对外合作出版,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对外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全国版权贸易的一方重镇。迄今,广西与美、日、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出版、版权贸易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2000多种,其中输出670多种,引进1400多种。“九五”期间;广西已成为中国版权贸易的“三大窗口”之一,2001年版权贸易继续排在全国同行前列。广西的版权贸易如何在历史文化积淀不算丰厚、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迅速崛起?面对入世挑战,有何新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近日,记者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阳建国。记者:近几年,广西的对外合作出版、版权贸易空前活跃,业绩不俗,引人  相似文献   

3.
欧美国家对外版权贸易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美国家对外版权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86年《伯尔尼公约》的诞生,大规模的对外版权贸易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高潮。欧美国家出版业在非常相似的版权理念的背景下,彼此间长期地进行版权贸易,在版权贸易方面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方法,积累  相似文献   

4.
正版权经理人队伍是在版权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的,是出版业以及相关产业开展版权贸易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国际版权贸易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随着中国出版走出去步伐的加大,这群版权从业人员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但在出版单位职称评定、晋级、培养问题上,版权经理人则成了几不管几不靠的人,使得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能在版权贸易领域能坚持十年以上的已属少数。版权贸易人员流动性大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出版社输出业务的持续发展。由中国  相似文献   

5.
据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任建谊报道,河南省去年出版业的对外合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河南人民、中州古籍、河南科技、海燕出版社加大了对外合作工作的力度,去年涉外版权贸易有了新的进展。据统计,去年全省引进版权达60多项,相当于1996年前10年的总和。去年河南省首次在比利时举办豫版书展,进入国际市场的图书853种,总码洋达300648元,还接待  相似文献   

6.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版业的国际交流迅速发展。国际间版权贸易不断加强,面对这种繁荣与竞争并举的形势,北京出版社作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何让更多更好的出版物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将境外的优秀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大量引入图书出版业,今天出版业这个朝阳产业更呈现了勃勃生机。一种全新概念的国际版权贸易方式——“网络版权贸易”正在悄然兴起。 1999年美国一批颇具网络经营管理经验并深谙出版业务的专家发起组建“国际版权在线”公司 (Rightscenter.com, Inc.),并开通了版权贸易专业网站“国际版权在线” (www.rightscenter.com)。它的诞生是网络技术与出版信息交流、版权贸易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代国际版权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新颖的操作理念和运作方式。   “国际版权在线”不是普通的商业性营销宣传网站,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出版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出版改革,在改革内部机制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彻底改变过去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让我国的出版业走向世界,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一、西方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它能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出版物是知识成果的载体,是精神的物化,正因为这样,出版业的国际化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在现代社会里,出版物又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西方出版商将自己的出版物推向国际市场,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西方出版业正以下列主要方式向国际化发展: 1.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开展图书贸  相似文献   

9.
版权资源是国家资源,是出版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应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营销版权资本,开辟国际、国内两个版权市场,加快推行"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版权产业,以促使出版业利润的最大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版权贸易的巨大逆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版权贸易现状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首届全国版权贸易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透露:截止到1994年9月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与海外间的版权贸易已达6000余项,北京、上海、辽宁、广西、吉林、福建等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均已开展起来了这项工作。 据国家版权局介绍:至1994年底,我国版权贸易涉及到的作品种类已包括图书、影视、音乐、计算机软件等各类作品。 据第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办公室统计:该届书展期间共达成版权贸易合同和意向协议1280余项。 所有这些均表明了一个结果:1994年,我国的版权贸易工作已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1.
业界关注     
辽宁出版集团启动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十三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辽宁出版集团在对外合作领域获得突破性成果。不仅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达到45项,创下历史新高,而且在与图书出版相关的项目合作和人才开发等多个领域获得重要进展。标志着辽宁省出版业积极参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迈向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辽宁出版集团开始了从单纯的图书版权引进  相似文献   

12.
如何打好国际版权贸易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我国加入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后,中国书业对外版权贸易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出版社立足国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图书贸易合作与转让、大力引进国外图书版权的条件逐步成熟。在此方面,国内一些出版社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以及较好的社会效益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成为国际著作权公约成员国两周年之际,由国家版权局召开、广西版权局承办的全国版权贸易工作座谈会,94年10月19日至22日在南宁举行。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程贞生、广西版权局局长孙权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版权代理机构及有关方面的代表30余人出席了会议。经过近三、四年的努力,我国版权贸易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到1994  相似文献   

1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的逐步放开,海外资本和经营理念逐渐渗透,出版业的改革和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把目光投向海外,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已成为出版单位追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同海外作者、出版和版权机构的合作,引进海外优秀出版物和先进的出版经营管理理念,输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仅可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提高出版单位的国际竞争力,壮大我国的出版业,扩大和增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民族创新能力.<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内个人和组织成立涉外版权代理机构的门槛降低,国内出版、策划机构面临更多的国内外竞争对手,那么,如何与国外出版和版权机构合作,开展版权贸易,成了出版单位和出版相关机构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版权贸易断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权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到我国出版业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版权贸易的蓬勃发展,一些出版机构急功近利、盲目引进和只重引进、忽略输出的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忧虑.  相似文献   

16.
关于对外版权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对外版权贸易的思考□马如海一、对外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对外版权贸易,历经了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取得卓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一)版权输出滞后。据国家版权局统计,1995年我国版权贸易中各地出版单位共引进版权1664项,而输出...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社在原有出版领域不断深化选题,做精做细,争夺国内出版领域的同时,还必须向外拓展,对外输出版权,并把出版社放在全球市场上,按照国际市场规划运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版界渐渐走出国门,国外出版商也迅速向中国市场渗透,版权贸易作为沟通中外出版界合作的重要桥梁,也给中国出版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今,版权贸易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广泛而持续的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宋纯智 《出版参考》2007,(6X):27-27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社在原有出版领域不断深化选题,做精做细,争夺国内出版领域的同时,还必须向外拓展,对外输出版权,并把出版社放在全球市场上,按照国际市场规划运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数字化出版和国际版权贸易成为许多出版社寻求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数字产品输出海外更是国际合作出版的新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当下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国际趋势,分析大学出版社在对外合作出版当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调整、改变自身“外在”和“内在”形象以应对图书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