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新时期文学启蒙人性意识渐进体现三个方面:本能欲望描绘、情感抒写与理性思考、主体自我人格建构。随着人性意识的不断渐进,新时期文学人性意识启蒙内涵在中国文学进程中愈来愈显示其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1906年到1936年,鲁迅一直坚守着以"改良国民性"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观,《祝福》便是体现其文学观的重要作品。然而近期有一些学者指责鲁迅等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如果我们解读作品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到,鲁迅小说清醒、深刻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启发人们的独立思考。这种启蒙文学尽管在效度方面有一定局限,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代中国的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在这一“关系”框架中,历史是其基本的维度,启蒙思潮的发展线索与百年文学的历史进程是这一维度的具体依据,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启蒙思潮与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的内涵、价值取向、功能则是这一维度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  相似文献   

5.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立人、救国。鲁迅早期文艺救国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倡导说真话的文学、反抗的文学与个性主义的文学。鲁迅文艺救国思想的实质是启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思想家,茅盾最早,也最鲜明地打出了文学"为人生"的大旗。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欧和俄国等外国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因此,具体分析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对茅盾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茅盾的文艺思想,更好的理解"为人生"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颠倒的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启蒙的特征,“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主义之蒙”,但是文学又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激烈地讨论和实践,“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展开”。犤1犦从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突显到随着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工农大众开始占领时代主流成为革命主体,以至以后完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或褒或贬、或显或隐,个体思想与集体主义,一起一伏,二者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农民群体拯…  相似文献   

10.
启蒙主义肯定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反对外在标准的压制;强调民族文学的差异性,提倡民族文学平等对话;主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形成互渗关系。启蒙主义带来的启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注重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观念中的文学教育问题,是个长期引起争议的学术论题,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观念中,与语言教育一样,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当代语文教育普遍认同的文学观念,是狭义的纯文学观,适合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胡适广义的文学观念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的文学专业课程目标、方法、学习水平比较,启蒙才是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主义文学是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为创作指导思想,坚持文学为人生、为平民的观念,注重文学启蒙效用的文学形态。中国现代民主主义文学经历了一个萌芽、成长、成熟和衰落的过程。它与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既有交叉、互补,也有对立、论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述西方启蒙思想在西方各国的发展,以及启蒙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文学和哲学中的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强调理性精神作为启蒙思想的中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五四启蒙运动在中国有着百年的曲折历史,它的历史使命依然没有完成。当代学者王彬彬以启蒙之精神、凌历之笔锋在文化批判、文学的史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等领域追踪着启蒙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发展,并且继承了启蒙文化的传统,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文学性和修辞论批评,成为“仍在启蒙路上”的当代人文知识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启蒙母题叙事的双声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的一部经典性作品,《马桥词典》在叙事上具有一种双声对话的复义结构,具体表现在:(一)在言说启蒙话语的同时,用马桥话语解构启蒙话语,(二)将祛魅与含魅这两种逆反的叙事意向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母题创作。  相似文献   

16.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启蒙文学是明治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明六社”成员的创作为先导,以政治小说和民权歌谣为高潮,以文学改良运动为直接结果。日本近代启蒙文学由否定封建文学传统,到突出文学的现实效用,逐渐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价值,基本上完成了由日本古典文学向近现代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启蒙主义是1937—1945年间中国抗战文学既存的一种重要话题。其时,众多的文艺家言说着这一重要话题,众多的文艺作品暗含着这一重要话题。意在最大限度地启蒙民众,激活民族精神,在促进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过程中实现中国社会人生的根本改造。但是,中国抗战文学这一题中应有之义,却一直不为研究界所重视。这一被忽视六七十余年之久的文学历史话题。今天重新提起加以论析,应当说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神话是人类学研究中不可绕过的重要范畴,本文力求从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入手,参照阿多诺重要文本,对阿多诺的神话-启蒙-神话的启蒙辩证观进行解读,梳理出倒退为“神化”了的启蒙的深刻内涵。阿多诺这种深沉的社会学思考是对神话解读的一种贡献,也促进了人本身更好地觉醒。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