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而较少反思其操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启动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 一、生态德育的含义及模式 所谓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去研究,构建了"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探索出五条有效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德育必须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却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学生道德选择和辨别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就必须积极探寻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德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及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味,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去研究,构建了“体验一内化”生态德育模式,探索出五条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教育探索》2003,42(6):96-98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入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位,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刘次林 《中国德育》2006,1(4):25-29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辨析。其一,正视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其二,学校德育中对话不能“包治百病”;其三,要处理好学校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其四,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德育研究;其五,学校德育测评要注重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部分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部分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带着这些问题,深圳市福田区竹园小学申报了"小学生自主‘体验-内化’型生态德育模式研究"课题,并立项成为2011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两年多来,在校长李小松的带领下,课题组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去研究,构建了"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探索出五条有效策略,结题成果获得了广东省优秀德育课题奖。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只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品质当作目标,而忽视了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德育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必须重视生态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只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品质当作目标,而忽视了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德育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必须重视生态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下,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困境。面对青少年基础道德滑坡、问题行为增多、违法犯罪现象上升的事实,传统的“强迫服从”式学校德育的缺点暴露无遗。只有变“强迫服从”为“教会选择”,才能使学校德育摆脱困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一、“强迫服从”的弊端培养服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这种服从应该是自觉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是个体把外界的道德要求内代了的结果。“强迫服从”则是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的孝道是道德的基础,但我们往往忽视孝道在德育中的存在,因而,出现了多方面的道德缺失.学校德育应该和孝道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孝道,以提高德育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的学校德育也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具体表现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积极开展道德对话;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刘志 《教书育人》2009,(7):44-44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定位普遍存在"高、大,空、远"的现象,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基本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德育创新是学校德育变革的动力,学校德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推崇工具理性至上;忽视道德主体的个性:脱离中华传统文化;与全面发展教育相剥离。学校德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由理论化走向实践化、由被动化走向自主化、由非人化走向人性化、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由保守性走向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都处在某种程度的封闭状态,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脱离,学校德育普遍采用思想品德课、班会、各科教学的渗透、个别学生教育等途径,重讲授和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活动方式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构建开放性的德育途径既必要又紧迫。我校(此处指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下文同)自创办以来,秉承“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办学使命,积极探索实施开放性生活德育活动,全力优化德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仝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20.
"优化德育生态,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从生态的视角观察德育,还要从优化德育生态的高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不断创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活动、快乐成长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条、道德原则、道德思想,自然提升道德品质,实现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