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本质上说要变教师的"教"为引导学生主动的"读",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一、以读激趣、初读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缺乏兴趣,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在课文朗读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读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求学生能读得准确、流利而有感情.让学生在反复、流利的朗读中体会到读的乐趣,这样,他们才能主动争取读好.其次要求学生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杜绝逐句讲解、繁琐分析的现象,一定要体现以读为主,就是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反复读;但也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一、从朗读人数的多寡来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集体读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三种朗读方法都呈现了不足之处;通过讨论与  相似文献   

3.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总要求。可是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某些班级的学生"唱读""喊读""吼读"的现象特别严重,早读时也时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些中等生及学困生更是难以把一篇学过的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我也曾几次接手过这样的班级。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培养孩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会孩子朗读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放开声音多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语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朗读方面"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要让学生"喜欢读,感受朗读的乐趣",并且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俗话说,读一书,增一智。要想学生有兴趣地去朗读,首先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去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朗读环节必不可少。我们要把语文课还给学生,要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灵和所学的课文内容发生碰撞,从而更充分、更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适当教学手段。我认为朗读教学要具备有效性,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怎样在小学讲读课文中重视朗读指导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一、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初读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正确朗读的要求是什么,即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重复读,不顿读,不唱读。首先,指导词和词组的分节朗读。这是针对唱读而进行的正确朗读的基本训练。如教《我是中国人》一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划分词和词组后朗读,例如,“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在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从加强朗读教学着手,因为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朗读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文章内容,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从三年级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具体作法:一、提出朗读要求,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读一篇课文.开始学生读课文常常结结巴巴,丢三拉四,接着便两字一顿地读,等到读得熟练时便唱读,象小和尚念经似的,读不出文章的味儿来.后来我便让他们按以下要求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像其他能力一样,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显然,语文课要讲究训练. 从模仿开始.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训练须紧密结合范文进行.朗读、背诵和接近原文的复述,是经常性的训练.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常用词语、句式和叙述顺序. 我的做法是:初读课文要认真读;理解课文有节奏地读;重点部分反复读;推敲词语比较读;体会感情有表情地读.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把指导朗读和发展学生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象",体会意境和语感.多读以后,课文的规范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语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思路也进一步为学生所了解.所以,熟读精思范文,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另外,用词造句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起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注重"读",要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本身特点,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多朗读,从范读入手,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多读的机会;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去读书,去思考,即所谓"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11.
一年级小朋友学了汉语拼音、识了一些字词和句以后,就开始读短小的课文了。尽管他们读音比较正确,但要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还会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儿童字词会读了,但放在课文中就结结巴巴读不好;有的儿童则一字一板机械地读;有的儿童读书一气呵成,没有停顿……我觉得,这个时候是学生整个读书活动的开端,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就应从这里起步。因此,我抓住这个时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一年级学生读好课文。一、组词连句读,密切“左邻右舍”的关系初入学儿意读不好课文,主要是组成课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情境渲染,激发兴趣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朗读,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表达出来。也就是先"读进去",再"读出来"。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6.
张海珍 《甘肃教育》2014,(21):99-99
正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注重诵读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通过诵读不但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积累了词汇,纠正了字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教学更要重视诵读。诵读方式有:老师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师生共同读,学生个别读,听多媒体朗读。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句读,不加字,不减字,不回读,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朱熹说:"学者观书,务必读得字  相似文献   

17.
蔡晔 《广西教育》2014,(45):65-65
正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实效。一、读点之一:读中识字,读中巩固识字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使课文生字词在丰富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是一项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集声与情为一体,通过绘声绘色、人情入境的有声语言,阐发课文的思想内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因而,我认为,应该把师生的朗读放在首要位置.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师生共读的习惯.利用早读和课中的朗读时间与学生一起朗读,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就我肤浅之见,谈谈师生朗读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正>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如何让学生走进课文,以读促知,领悟文中情感,又让学生超越文本,读出个性呢?下面是我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初读,读前激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认为:"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因此,初读课文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如何吸引学生在一接触课文就产生要读好的强烈愿望?这要靠兴趣。如:苏教  相似文献   

20.
陈铜仁 《教师》2014,(33):25-25
正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首先应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