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在普通话里,可能补语的肯定式用[V得C]的形式来表现,可能补语的标志“得”放在[VC]之间。而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肯定式大部分用{VC了}的形式,可能补语的标志是“了”,放在[VC]之后。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的标记“了”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VC了}的歧义问题,能够对北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与普通话相比呈现出的不对称现象,从历时演变角度,即构成可能补语的标志“得”和“了”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得”、“了”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致使在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为│VC了│,而不是普通话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V得C]。  相似文献   

3.
《文山学院学报》2016,(1):62-68
岩帅佤语述补结构分为VC式和V得C式两种语法形式(V表示述语谓词,C表示补语)。岩帅佤语V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或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来充当述语,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象声词以及数量短语。V得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主谓结构来充当补语,另外岩帅佤语存在"复动V得句"形式。VC形式,V与C结合得比较紧密,C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 ;V得C形式中,V与C之间要靠t?m(得)或ti?(地)来连接,C不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所以,V得C的语法距离大于VC的语法距离。  相似文献   

4.
“NP+V+(不)得/C”是指两类构式,一类为表可能的“NP+V不得”;一类为表状态的“NP+V得C”。受事成分在“V不得”、“V得C”这两类述补结构中前置,是受动词、得、补语的凝固化、补语形容词的指动性、补语对述语动词的评价性特征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5.
主谓结构作补语的“得”字句,(以下称主谓补语“得”字句)是唐代新产生的一种程度补语式。这种补语句式发展很快,是汉语补语式发展的一大特点。《西游记》(以下称《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出现得比较多,运用范围也比较广,形式多样,语义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然后与《关汉卿戏曲》和《红楼梦》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出现情况作一简单比较,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西》中这类句子的特点;最后再与现代汉语中这类旬式作对照,可以看出一些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主要以语义指向为标准,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及物动词受事宾语与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V+O+V+C+了”式和“V+C+了+O”式作了分析。具体分析了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C→S)时,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C→V)时,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宾语(C→O)时和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句中其他成分时,“V+O+V+C+了”式和“V+C+了+O”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动+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将+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了+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刘拍案惊奇》中“动+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将+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了+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将+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8.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9.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卢海 《现代语文》2010,(6):92-94
河南新县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补语可能式的肯定形式有两种:"VC得"和"VC了得",这两种形式的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助词"得"位于补语之后,兼表可能性和确认语气;宾语位于述补结构之后、助词"得"之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能否式“V得/不C”对句类的选择:能否式“V得/不C”在陈述句中否定式出现频率高于肯定式,在疑问句中则相反;肯定式几乎不用于祈使句.重点考察能否式“V得/不C”与“能/不能VC”在语用上的互换关系:“能VC”表肯定的语气比“V得C”强;“V不C”与“不能VC”表达主观或客观的可能性,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12.
考察进入被动表述式的补语小类,论述结果性补语与有标记被动表述式的语义特征表达具有相宜性。分析有标记被动表述式的补语句法结构和语义、语用特点.探讨有标记被动表述式补语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焦点理论看否定式偏正结构的否定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语言学上的焦点理论,确定了带有标记的否定式偏正结构的否定焦点是结构中的修饰成分,指出偏正结构中的“的”、“地”、“得”在分别作定语标记、状语标记和连接补语标记的同时也可以起到聚焦标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某些带“得+补语”的句子和谓语最相关的“主体”可以在“谓语+得”之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也可以在“谓语+得”之后作补语部分的主语而语义相同。这一语言现象得以成立需具备若干基本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这种句子的谓语和补语的语义必须共同指向整个句子主语或补语部分的主语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补语即省略式补语,以“得”作为其形式标志.省略式补语和带“得”补语有着内在联系.省略式补语形式上省略,语义上因其含糊性、含蓄性而使“把”字句内涵丰富,主语上带省略式补语的“把”字句因其形式简约、表意丰满、符合中国人言谈习惯而具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常宁方言中有两个常见的处置标记“得”和“拿”.“得”只出现在广义处置式中,“拿”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处置式中.后来出现的“拿“取代了早期的“得”,成为一个专用处置标记.常宁方言处置式中有一种特殊的处置式,带有双处置标记和回指代词,这是一种语用更新和早期存留相结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老乞大》里有四类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充当状态补语的成分有三类: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主谓短语,《老乞大》里有不少单纯形容词构成“V 得 C”的例子,其中有些可以凭借形式标记确认它们为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既有粘合式(动 趋)的动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动 将 趋,动 得 趋)的动补结构;可能补语有“V 得/不得”、“V 不 C”等几种格式,但这两种格式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  相似文献   

18.
耒阳方言的“起”、“过”、“得”使用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较广。本文考察它们作补语标记的用法,并对其句法分布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求人们对耒阳方言的补语标记词“起”、“过”、“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VV/V-V+结果补语"格式源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研究者普遍认为,动词重叠后面不能带结果补语。实际上,“VV/V—V+结果补语”格式明末清初白话作品使用较多,其余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V—V+结果补语”格式似乎“五四”以前就被淘汰了,“VV+结果补语”格式则被上海话、绍兴话、昆明话等现代汉语方言所继承,在现当代的一些文艺作品中,也不时可以见到这种格式,近年来这种格式的使用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语言符号具有拟象性。汉语时量补语在谓宾结构中的位置形式有“V+O+时量补语(+了)”和“V(+了)+时量补语+O”两种,这是由于谓宾结构所表示的动作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瞬时性动作,一种是持续性动作。性质为持续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为“V(+了)+时量补语+O”,即时量处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开始点和动作结束点之间;性质为瞬时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形式为“V+O+时量补语(+了)”,即时量处在整个谓宾之后,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发生后。这两种结构形式的语法特点也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