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新的模式与方法,同时也带来新的困境。如何实现教师培训精准化与个性化需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变革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当前所需。本研究通过变革实验室——一种形成性干预方法,并根据其方法论指导将其应用在实践中,变革当前团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2.
技术时代,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强调技术运用的多元化、关注技术介入的媒体化、重视技术整合的交互化等方面,为语言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语言教师专业发展仍面临着技术整合深度不足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技术层面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冲突,以及教学层面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离散。基于TPACK理论为语言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多元知识类别的发展要求,该理论为技术赋能语言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语言教育与技术整合提供了理念指引。为此,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应以此为据,沿着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践路径,通过激发感知有用与易用性、建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习惯,转变技术使用态度、提升信息素养水平、增强技术整合深度。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需以教师为本位。然而在现实中,工具取向、制度取向和技术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严重偏离了教师本位。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思潮,肯定个人的价值,从实现路径、保障、目标和归宿为教师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深度教师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实中浅层专业学习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学习深度化,即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教师浅层学习问题集中体现为学习逻辑缺陷、学习历史萎缩与学习风格受蔽。全人学习是教师专业学习深度化新路径,具体包括主题生成、主线延伸与主义形成三部曲,主题生成注重教师深度专业学习的逻辑力量,主线延伸侧重教师深度专业学习的历史表征,主义形成强调教师深度专业学习的范式表达。  相似文献   

5.
自我导向教师专业发展是基于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以自我导向性和丰富生活经验为基础,与教师生活密切相关,能够立即应用并改进教学实践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内在路径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本文通过以有效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建构了以职业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为支撑的自我导向教师专业发展框架,期待能够为测量内在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一种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6.
唐志强 《教育科学》2013,29(2):39-43
在终身教育观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与责任。教师不应受限于外部驱动下的群体学习与被动参与学习,而应该展开有专业诉求和自主学习愿望的内心学习。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内心学习有必然联系,教师内心学习体现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使命感、主体自觉性与个体实践性引领下的寻求个人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教师内心学习的实现需要获得外部的有效支持,如学校管理对教师学习的认同与内在激励,教师培训对教师外在学习与内心学习的有效整合,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内心学习提供的外显化与交互性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20,(1):96-99
专业学习共同体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帮助,是当前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范式。良好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有助于解决高校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基于此,文章研究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从方向认同、组织设置和实践检验等角度综合分析了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策略及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借鉴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教师发展地图"的实质是融合学习资源、专业能力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导航路径为一体的校本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发展地图"由"教师学习资源库"、"专业发展要求表"和《教师发展手册》三部分组成,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情境性和实用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教师发展地图"让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动力、教师培训更有实效,形成了动态更新的学校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9.
胡亚慧 《考试周刊》2014,(25):13-14
终身教育用事实证明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非正式学习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构建和谐的教师非正式文化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教材培训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模式吸收借鉴了多种教师培训模式的有效方法,在"研训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培训方略框架下,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形式,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探索了一条导、研、议、评、学的基本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发展地图"的实质是融合学习资源、专业能力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导航路径为一体的校本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发展地图"由"教师学习资源库"、"专业发展要求表"和《教师发展手册》三部分组成,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情境性和实用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教师发展地图"让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动力、教师培训更有实效,形成了动态更新的学校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2.
对20位特级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写作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独特路径,带给教师的变化是由内而外的;教育写作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习性,而且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智慧,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写作不仅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平台和工具,而且促使教师完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反思过程,是专题化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教学呈现出的新特点,本文探讨了生态取向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并提出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187-190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对实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协同创新模式为实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给实验教师创新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实现三个转向: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从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心向教育教学与教师发展质量并重转变。建构依托校本教研的教师发展模式:明确教师发展目标,建构专业发展课程,展开目标导行、主题教研、跨学科教研、特色教研四条路径,培育三根支柱:增强团队支撑、优化教研生态场、优化教研评价制度。依托校本教研,提供教师发展的目标导向、课程载体、实施路径、保障力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创新,赢得源自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力、激发力、内生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生命的发展,本文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探讨新教师生命的实质以及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困惑,寻求生命化视域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育的背景中,不断地与其生长的社群进行信息传递、技能交流、智慧碰撞和文化构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名家领航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以高校引领为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四种路径,通过这四种路径,教师能够形成精益求精的专业文化、追求实用的教学文化、崇尚研究的教研文化和求真务实的发展文化。研究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讨每种路径所需的运作条件,对推动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类比赛为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维度以及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指出了信息化教学类比赛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坚实理论支撑的,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类比赛与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所具有的适切性。结合信息化教学类比赛的实际案例,提出了信息化教学类比赛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学比赛文件、微课育人及利用网络构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技能大赛的级级推行与落实,促成了职校专业教师的成长,却未能为职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帮助,甚至还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技能大赛背景下,职校文化课教师要从教师个人的心理、专业能力、个性化发展探求专业发展路径;职业学校要从提高培养意识、加大培养力度、拓展培养渠道寻找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策;相关教育部门要从把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职校的发展考核、提供更多展示平台、提供更多培养的公共渠道着手推动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教师写作既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区域教育发展,还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保障。当前,教师写作面临着行动价值功利性明显、教师专业积累不够、写作培训体系零碎、外部环境支持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逻辑起点的新教育实验构建了以幸福完整论、生命叙事论、生命共同体理论为核心的教师写作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教师写作的实践路径:发挥名师榜样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坚持生命叙事、研发专业化的写作培训、营造支持性的写作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