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1922年胡适创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算起,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史(或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已远远超过了200部。但是,历史的悠久和数量的繁多并不意味着该项工程的完全成熟或业已竣工,相反,时至今日,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却前所未有地成为学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自五十年代初创建以来,长期笼罩在由两重光环编织而成的“光圈”之中:一.现代文学史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衍变,或至多只是现代革命史的学术意义上的文学史;二.既然无文学史主体的独特性,那末,用以指导研究的方法则必然是以原则定义上的“论”,去评判既定已成的作家作品.于是乎,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作为独立学科意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经过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反复检验 ,它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 ;然而在上世纪末叶的文化反思浪潮中 ,却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提出质疑、评判和挑战 ,深感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于是 ,在总结已有学科建设与演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留下的教训的基础上 ,设计出诸多重构新学科的方案 ,如为人们所熟知的“20世纪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中国新文学60年”等 ;而我则极力主张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它应建立于现代国家理念之上 ,凡是随着中…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6-71
贾植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思想散见于序、跋、讲稿等文献中,他的治史思想对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侧重于从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学科性质和尊重历史的文学史书写三个方面来阐述贾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1950年代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1953)、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1955)、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5)和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等四部现代文学史的《绪论》作为突破口.围绕对新文学的性质界定和文学史过程的梳理这两个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各部文学史的具体的理论运用和表述方式.探讨二十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生产存在走向“一体化”的趋势,并进而分析这种现象的状态、因由和其内在的学科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祖钦 《天中学刊》2011,(3):126-128
正在推行的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具有审美意识和彰显语文魅力的能力,这也要求师范类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必须做好古与今、学科之间、中与外、教与学、课堂内外、史与作品、史与文体以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沟通。  相似文献   

8.
魏祖钦 《天中学刊》2011,26(2):126-128
正在推行的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具有审美意识和彰显语文魅力的能力,这也要求师范类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必须做好古与今、学科之间、中与外、教与学、课堂内外、史与作品、史与文体以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史课程都经历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方面,学科和课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在学科和课程内部,存在一股将文学与政治、历史完全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文学,轻视甚至排斥政治、历史的潮流。这些变化既受"纯文学"、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等话语的影响,也参与了对上述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应该重新重视历史、政治等因素,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辩证地处理文学、历史与政治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的持续发展中,学科内部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在既不丧失学科质的规定性,又能在保证全面覆盖此时间段中文学进程的前提下,厘清“现代文学”(或新文学)的观念;如何处理“现代”与“当代”的关系.现代文学中各时期的合与分如何抉择;如何保证在构建以社团流派为线索的文学史体系时不疏漏和遮蔽其他文学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阐述了笔者的思考与观点:  相似文献   

12.
1995年,黄修己先生历时4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①使学子们开始正视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独立存在。又一个10年过去,在黄先生的指导下,新一代学者长成,师生们经历五年多的辛苦合作,完成了百万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②。这是一部从宏观上强调学科独立性并描述学科演变历史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3.
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接受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同一个作家的解读,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王瑶版《中国新文学史稿》、夏志清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三本书中对于作家郭沫若的解读展开,对于不同版本文学史中的观点异同以及存在歧见的原因进行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观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所指也可以是学科意义上的存在。古代文学史观到现代文学史观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除国外新思潮、新思想传人的影响外,文学、史学观念的变革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化论”、“阶级论”、“现代性”等文学史观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数十年。开拓与探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学史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潜存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史”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国现代史”课程主要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30年间的中国历史,具有自身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近年来,安徽大学围绕“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课程质量;重视课程实践,强化协同育人,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以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为代表的"思潮运动史"式的述史模式、以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和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等为代表的"文体分类的作品史"式的撰史模式和以人为中心通过作家串联作品和思潮的写史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书写的三种主要方式.相较于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较为单一的写史模式,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的书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关注和研究新文化运动早期"附骥式"新文学史的述史方式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变革的探索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现代戏剧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新时期中国话剧史学研究作了总体评估目前,戏剧研究的队伍正逐渐扩大,对富有代表性的戏剧成就和戏剧总体面貌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曾经被认为禁区或为人冷落的学术领域正被不断开拓,中国现代戏剧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史、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涌现过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文学社团的兴衰史。众多文学社团的竞争和消长,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只有组织力量,详尽地占有现代文学社团的史料,才能宏观地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史,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水平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语言与文学、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一性问题;其次分析黄人的、<中国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三部著作在处理语言与文学史关系的"得"与"失".最后借助周作人的个案分析"语言一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基础、文学汉语的发展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