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唐睢不辱使命》一开头引秦王告安陵君的两句话:“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对其中第二句目前理解不尽一致,标点也有叹号和问号之别。分歧的重点在“其许寡人”四字。作叹号者多理解为强令语气,作问号者理解为委婉请求语气。前者如南方五省区合编的教学参考资料,将虚词“其”解作“可要”,“一定”,  相似文献   

2.
于漪课堂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片段 师: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这里秦王有两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师朗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他是不是真的要拿五百里的封地去调换安陵的土地啊?  相似文献   

3.
唐睢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睢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睢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睢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5.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6.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过、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归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3)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相似文献   

7.
读后感属议论文范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读后感是在读的基础上发感想,因此在写法上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写好读后感,这里笔者谈谈写作时必须避免的四个问题。一、抄录原文,叙多感少。这样的读后感,不是大段地引用原文,中间只夹些过渡性的话,就是以第三者口吻叙述原文中的故事、人物等,写成“读后搬”。如一个学生读了《唐睢不辱使命》,读后感大意这样写道:开始“我”读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心想,安陵君一定会答应秦王,又往下读到“受地于先王,弗敢易”,才知道安陵君因爱国不交换土地;紧接着复述唐睢和秦王的一场舌战,赞扬唐睢不畏强暴的  相似文献   

8.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安陵君对秦王所提的“丰厚条件”,并没有接受,而是婉言谢绝,因为他识破了秦国的骗局,可见安陵君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君主。他意识到自己的婉拒势必会使秦王盛怒,于是就派唐睢去谒见秦王,而唐睢终不辱使命,使安陵国躲过祸国之灾。这又说明安陵君是个有慧眼的君主。试想如果安陵君随便派一个人去拜见…  相似文献   

9.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安陵君对秦王所提的“丰厚条件”,并没有接受,而是婉言谢绝,因为他识破了秦国的骗局,可见安陵君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君主。他意识到自己的婉拒势必会使秦王盛怒,于是就派唐睢去谒见秦王,而唐睢终不辱使命,使安陵国躲过祸国之灾。这又说明安陵君是个有慧眼的君主。试想如果安陵君随便派一个人去拜见…  相似文献   

10.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安陵君是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原属魏国的附庸。  相似文献   

12.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重视对标点符号的教学。教学中,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可从"以标点促朗读,以标点促理解,以标点促运用"三个方面就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探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获得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并威胁安陵小国,安陵君派唐且出使秦国。秦王向安陵君提出无理要求,要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国土,遭到拒绝,秦王勃然大怒,对唐且说:"你  相似文献   

14.
有一道中考题是这样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正确的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虽然) B.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凭) C.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语气助词,表示期望或命令语气) D.两狼之并驱如故。(之:的) 在此题中,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判断出B和D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A与C到底谁是谁非呢?  相似文献   

15.
“无标点文字”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无标点文字” 0.1 80年代中国文坛在书面形式上出现一种新的品种,新的样式一一“无标点文字”.所谓“无标点文字”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通篇(只限于短文)不用一个标点符号.这类文字至今尚属罕见.据说台湾有一位作家写了一封情书,长达五百字,不分段,不加标点,他认为“爱,没有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6.
课本译为“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以”被对译为“因为”,“为”被对译为“是”。这样译释,使人们以为骄横的秦王真的尊奉忠厚长者,让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生存下来。这不是文章的本意。我认为“以……  相似文献   

17.
谈标点符号教学一、从趣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首先说说古今中外的标点趣闻。然后让学生练一练,认识到标点的神奇。二、教给学生加标点的方法。1读,读懂这段话;2分清有几句话;3给每句话加标点;4修改,做到没有一个标点无来历。三、平时提...  相似文献   

18.
标点符号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篇中缺少标点符号,将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译者若忽视标点符号在语篇中的作用,会影响译文的质量。为更好地了解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及其语篇衔接功能,以冒号、分号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标点在英汉语言中的语篇衔接功能,并探讨了零转换、转换成其他标点及转换成语言文字这三种翻译转换策略在冒号、分号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古人在对话或书信、奏议中 ,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 ,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它们多表示单数。一、谦称。1、臣 ,如 :北方有侮臣者 ,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 ,希望借助您杀掉他。2、孤 ,如 :今数雄已灭 ,唯孤尚存。———如今那几个英雄已经被消灭 ,只有我还存在。3、寡人 ,如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五百里的地方来交换安陵。表示谦称的还有“仆”、“妾”(女子 )、“窃”等。先秦多用“臣”表示谦称 ,秦代以后专为臣子对帝王的自称。“臣”可加上“等”字表复数。“寡人”、“孤”是帝王专用的谦称。二、尊称。1…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教参,对同一文言虚词,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甚至矛盾的解释。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的“其”,课本注为“岂,难道”,教参解释为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教材知识短文,下均省为“用法”)是“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