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往理性克服工具理性的膨胀和现代理性的分裂,捍卫了现代性及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的解放或发展之路,将理性观拓展到富于实践、辩证特点的时代新境界。高职院校要审视其德育教育困境,置换其令人诟病的理性基础,导入契合多元交往、和谐发展时代特征的德育新理念即交往理性。高职德育应在目标内容上实现价值理性的统帅,话语方式上采取交往对话式,德育载体上构建交往活动项目。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生成与行为外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角的忽视、教育内客的缺失、"主体闻性"的遮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谐交往理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理性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被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力求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和谐交往中达到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交往理性主张交往实践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形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则和行动,达到和谐共处。其前提是主体表达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现代社会交往是"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德性多样,这些对道德主体的交往理性提出了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应贯穿主体间性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道德判断,学会价值选择,以理解、协商与包容实现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从师生互动的意图是"影响学生"还是"促进理解"来分析,教学互动可分为策略理性(目的)教学互动与交往理性教学互动.策略理性教学互动旨在通过互动而对学生"施加影响".交往理性的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旨归、以生成为指向、通过师生对话与商谈而达成理解与共识.实现交往理性的教学互动,需要师生拥有共同的生活世界、语言的交往使用以及师生身份角色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强调教书育人的大学教育中,应当使师生交往成为大学原生态德育的一种载体,这既是对师生交往价值认识的提升,更是大学德育的创新.文章在界定原生态德育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师生交往的原生态德育原理以及基于原生态德育的师生交往本质.  相似文献   

6.
如何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哈贝马斯从对理性的重新阐释入手,提出“交往理性”,以补充“目的理性”的不足,力求拯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局限于单一的目的理性即工具理性而导致的异化现状。本主要对上述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质是反映事物特性或特殊矛盾的范畴,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德育的本质,就是构成德育这一事物的多种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运动。交往德育的本质表现为一种生存联系及生命运动,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又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在此即是师生(主体)的需要与满足其需要的外界物(客体)之间的一种觉解关系。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助于建构理性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交往理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生成。基于此,在现代课堂教学交往中,合理性的教学交往应以目的性交往统整工具性交往,以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为旨归以及借助有效的言语行为从而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复调式结合了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多重语境来展开写作.科技理性对于交往行为的异化以及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都带来了话语方式的改变,这种话语方式的改变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异化和殖民的程度.基于此,在阐述交往行为、生活世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从话语方式的转变来揭示科技理性对交往行为的消极影响,并说明恢复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从"合理化"概念入手,围绕理性建构问题对韦伯的理论局限性和建设性分别进行了揭示,进而提出了一个以"交往理性"包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理论设想。以此为起点,合理化概念中的理论盲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立足于"合理化"与"生活世界殖民化"这两个核心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韦伯到哈贝马斯的理性建构之路也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历史传承性。与此同时,这两个命题所包含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解决策略,也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认知框架中得到必要的揭示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也进入了全球化交往的时代。现时代的交往呈现出许多积极的特征,同时也使现实交往中的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只有将交往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交往理性研究的高度,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真正解决交往的困惑。21世纪以来我国交往理性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内涵的解读;二是关于交往理性能否以及如何承担起对分裂理性整合的问题;三是关于交往理性能否构建理想交往社会的问题;四是关于交往理性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价值理性是用来寻找价值的根据或给价值提供基础的理性。当前德育目的的内容存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具主义肆虐,德育深受其害;另外,我国源远流长的德育缺少价值理性的传统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学交往理性的实质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经验、习惯、常识和情感等消极文化因素、非人性化的课堂交往规范和授受式的教学行为模式制约着教师教学交往理性的生成.教师教学交往理性的生成机制包括:反思性的交往实践是核心;自我实现的交往动机是内在动力;合理的语言运用是必要条件;人性化的交往规范是重要保障.鉴于此,应采取重建教学交往的价值理性、重新认识教学交往的意义、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建构、自觉反思自身的交往实践等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学生同伴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同伴交往方式与态度往往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形成。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同伴交往"功利化"日益明显。文章从交往意识、交往方式、交往行为、交往目的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洞察学生同伴交往背后的德育价值,并对如何提高学生同伴交往的道德意义提出相关对策,期望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15.
交往教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教学理论形态,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生机,而建构性是其重要的价值精华.从教学过程来看,交往教学实践活动更是一个建构性的活动过程.交往教学的建构性是通过三个范畴表征其价值的:第一范畴为反映认知过程的"认识价值";第二范畴为反映社会交往、社会实践和社会交互能力过程的"社会价值";第三范畴即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内过程的"伦理价值".从教育的价值旨趣来看,学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和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才是交往教学的最终旨向.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并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求哲学有新的思路,也要求它更加面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已演化为技术理性,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统治形式,人类社会进步的出路是重建现代交往,用交往理性取代技术理性,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本质是言语交际与交往资质,应将交往理性提到理性最重要的位置。并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寄托在跨文化交往与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理性对于克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需要重视交往理性的指导。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简单灌输、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一方面教师缺乏对以交往理性指导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忽视自身的主体地位。重建体育教学的交往理性,探索体育教学的交往模式,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教师重视师生交往的教学制度,加强教师交往理性与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把理性还给人类是近代启蒙运动的进步。然而近代理性主义的极致又引起人们不断地对其"合理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哈贝马斯对现代工具理性导致当代社会异化进行批判,通过提出交往理性重构价值理性,重现社会的合理化。必须看到,现代性发展折射出人类物质温饱富足和精神失落、价值虚无的双重现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的尖锐对立,最终揭示出构建和谐理性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理性与和谐的结合是人类的渴望和追求,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对实践理性的解读,为和谐理性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以主体的普遍性交往为根本性规定。以往国内主流价值哲学片面强调的主体“为我性”,无法与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规定相契合。西方学者通过对启蒙理性及主客二元观的哲学反思,关注主体间性,提出了交往理性理论,重构了自康德以来的主体性原则。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价值哲学只有以主体间性为取向,确立交往理性原则,才能构建市场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良性价值理念前提,才能益于在价值观层面矫正目前国内市场经济主体间诚信缺失、交易成本过大、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现状,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