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初一 (3)班刑莉莉的母亲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了 ,就在街上摆摊卖杂货。一天放学后 ,刑莉莉帮助母亲收摊 ,被几位同学发现 ,以“她妈是下岗职工 ,穷老板”的话来讽刺和嘲笑她 ,使她当场痛哭。还有的同学不愿意让自己下岗的家长来校参加家长会 ,认为自己的父母没能耐 ,下岗是很丢人现眼的事。而一些下岗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也表现得十分尴尬 ,甚至有的家长下岗后 ,不敢告诉孩子真相 ,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每天仍然准时“上班” ,在街上转一圈后 ,估计孩子已经上学了再回家 ;孩子快放学时 ,他们又得到街上转 ,等孩子回家后再准时“下班”。这…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3.
卢望军 《班主任》2013,(4):12-14
“评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家长最盼而班主任最怕的事。对于家长来说,一个学期结束了,孩子在学校发展得怎么样,评语最能说明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一个学期结束了,对学生了解得怎么样,评语也最能说明问题。学生对评语的态度恐怕是又盼又怕吧,既想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又害怕班主任在爸爸妈妈面前“参上一本”。  相似文献   

4.
作为老师,我常对学生进行家访,而在家访中我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孩子不怕我。”“不怕我”本该是好事,它体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可是,一些家长所说的“孩子不怕我”却是饱含了家教中的“无奈”。意思是孩  相似文献   

5.
很多家长都向我反映,送孩子进幼儿园是名副其实的“艰难之旅”。“小鸟”不想飞出窝,磨磨蹭蹭,哭哭啼啼,死活不动,家长哄吓并施,连拽带拉好容易把孩子弄进幼儿园大门,交到老师手里,孩子还拉着家长的手不放。于是老师家长联合行动,又费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请进教室。孩子在窗内哭声不止,家长在窗外簌簌掉泪,那情景真如生离死别,凄凄惨惨戚戚,每天都上演一遍。送孩子入园为什么如此艰难?家长大都把责任推给孩子:“这孩子脾气太坏”,“太娇气”,“天生爱哭”,“比别人认生”。也有怪幼儿园的:“我们孩子看见那个老师就…  相似文献   

6.
又到家长接孩子的时间了,每到这时,也是我们老师最忙的时候。一位老师守在门口看着幼儿离国,另一位老师和保育员则忙着给幼儿找衣服,不停地问家长有没有孩子落下的衣服。真是忙得团团转。一个家长问:’“老师,孩子的蓝色牛仔衣呢?”我赶忙帮她找,可找遍了整个教室都没有发现,只好向家长道歉:“真对不起,不知被哪位幼儿拿错了,明天一定给你找回来,”这类事情时常发生.使我的工作很被动。小班幼儿穿脱衣服的闭力差,家长又怕孩子着凉,经常给幼儿穿很多衣服来园。结果,小朋友每次户外活动玩起游戏来就满身大汗,老师就把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是曾经被广泛地刷在墙上和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表达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办教育的决心。这句话如今有了新的注解,家长们总是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种种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王锋 《教育文汇》2011,(2):24-25
班主任不分大事小事,只要是孩子犯了错误都请家长,学生、家长对此都很反感。家长之所以怕被班主任“召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碰上“事儿多”的家长,老师时有抱怨:“某某的家长事儿真多,今天怕孩子冷了,明天怕孩子吃不饱,惟独不问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某某的妈妈真护孩子,孩子做错了事还强词夺理,等孩子上学后让他吃亏吧。” 老师对家长的这些看法,无形中在老师与孩  相似文献   

10.
张永 《成才之路》2010,(26):8-9
中华民族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随着家庭中子女的减少,孩子更加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可是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真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揣在兜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融了”。也正是这一点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形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受不了挫折等心理,形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给学校教育和孩子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有个别年轻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被同学打了,就训斥道:“你不也长着手吗?你不会也打他!”有的则教孩子:“你打不过就咬他,咱是正当防卫,不用怕。”有的学生与同学打架,当老师批评他时竟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动手的,我这是正当防卫。”由此不难看出,不仅学生,连部分家长也错误地理解了正当防卫。那么,什么是正当防卫和怎样正确使用正当防卫呢?请先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今年第一期《家教面面观》专栏中关于“孩子气”的讨论文章,很有感想。究竟应怎样看待“孩子气”,确是我们家长必须把握好而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我就曾为管严了怕压抑孩子,放宽了怕耽误孩子而为难。我觉得,“孩子气”是人心理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绕过“孩子气”这个发展阶段一步跨入成年。所谓“小大人”,并非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  相似文献   

13.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家教秘诀”在中国的家庭中很常见。有专家认为,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已经成为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独生子女家庭让孩子成为全家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着“心肝”转,许多家长把全部爱心、过剩的精力、大量的资金倾注到孩子身上,然而这种爱的倾斜很容易变成溺爱,甚至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相反,在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同时,也有不少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始终信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说:“…  相似文献   

14.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5.
忧虑·深思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结构下,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这无可非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也应“运”而生。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一些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做一颗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相似文献   

16.
十、莫给孩子“吃偏饭”希望老师或有关方面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关照,即多吃一点“偏饭”,这是许多家长的潜在心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总有太多太多的担心,怕他竞争不过别人受委屈,怕他弱小受到别人欺负,怕他生活能力低麻烦多等等。于是,有些家长千方百计讨好老师,有的甚至竭尽全力为学校做贡献,只求让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家长与教师的紧密配合是改进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是,给孩子“吃偏饭”却有百害而无一利。在  相似文献   

17.
在多数家长和教师的眼里,电视差不多是“教唆犯”。它的主要功能是拉孩子远离课本和作业,侵占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电视还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孩子回到家,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父母跟他说话,他心不在焉,多问几句还就烦了———他正沉浸在“情深深,雨蒙蒙”之中,家长扫了他的兴,他能不烦吗?于是家长只好在吃晚饭的时候教育孩子,所以晚饭时间是中国家长给孩子上“政治课”的“法定时间”。其实,此时训导孩子是最不好的,既没有效果又影响食欲。可是家长似乎找不到其他时间,吃完饭孩子去写作业,家长自己可能也要看电视…  相似文献   

18.
一、家长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承载者家长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承载者,也是幼儿阶段主要的教育者。在“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教育口号的影响下,他们从怀孕的  相似文献   

19.
JIAZHANG200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按说这是好事,但凡事一旦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为坏事。“过度教育”,就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过度教育”表现在哪里?一是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许多家长特别是隔辈人,对孩子的需求不问合理不合理,一概给予满足。吃,要高级营养品;穿,要高档名牌货;钱,大把大把地塞给孩子……真是要月亮不给星星。结果呢?孩子生存能力很差,自我中心意识恶性膨胀,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殊不知,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必定会酿成孩子和家庭的悲剧。二是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家长既怕孩子冷着,又怕孩子…  相似文献   

20.
《家长》2010,(11):6-6
如今,手机、电脑、MP3早已成了中小学生的“三大件”。就在孩子们乐在其中,享受着电子产品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乐趣的同时,家长们却很矛盾:给孩子买电子产品,怕孩子沉迷于此;不给孩子买电子产品,又怕孩子比同龄人少点儿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