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科知识》2007,(12S):16-16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MIC-1”的分子能影响大脑内负责食欲控制的“开关”。这一发现将有望用于改善癌症患者体重骤降的情况或用于治疗肥胖症。一般晚期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出现体重骤降现象,而这会使病情加速恶化。科学家发现,很多常见类型癌症患者的体内都会大量产生“MIC-1”分子,这种分子会使大脑中的一种被称为“食欲开关”的受体“切断”食欲。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抗体,  相似文献   

2.
彭文 《百科知识》2010,(15):6-7
日本与德国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如果参与神经传导的一种基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实验鼠就会出现与人类多动症类似的症状。这种名为“CIN85”的基因出现异常,实验鼠就会出现“好动”症状,其活动速度加快,移动的距离也加长。  相似文献   

3.
7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核糖核酸干扰素(RNAi)——种可以通过强行控制细胞防御机能来消除致病基因的物质。现在.这种物质被很多科学家看作是可以治疗包括癌症、冠心病等顽症的灵丹妙药.相关的人体试验已经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4.
英国科学家于2001年1月15日宣布,他们发现一种可以找出白血病(俗称血癌)细胞并加以摧毁的疗法,而藉着这种疗法,另可发展出新的抗癌之道。 伦敦汉默史密斯医院及帝国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上投注6年心血。他们在导致白血病的细胞里发现一种基因,并命名为WT—1,只要追踪这种基因,便可找出导致白血病的细胞。 研究人员以上述原理培养免疫细胞,即特地培养出的一种免疫细胞,能放过同类型的正常细胞,直接摧毁白血病细胞。也就是说,免疫细胞会找到标有WT—1基因的癌细胞,并将它摧毁。 帝国大学医学院的史特…  相似文献   

5.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荷兰的科学家日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用蛛丝蛋自制成了一种高强度人造皮肤,这种“皮肤”甚至能够抵御子弹的射击而不被穿透。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科学家已经设法使实验鼠的皮肤"返老还童",此前他们只把一个基因阻隔了2周。他们繁育了一种转基因实验鼠,这种鼠带有一个可以被关闭的缺损基因。当把一种乳膏涂在实验鼠的皮肤上时,皮肤细胞便停止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癌症是致癌物质长期影响人体细胞所导致:在致癌物质的作用下,一些细胞的基因会发生变异,这种变异积累多了,就会导致细胞变成无法控制的疯狂生长的癌细胞,之后,人体就会出现肿瘤。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I0019-I0019
【导读】加拿大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对绿藻进行研究后发现。基因缺陷可使纤毛(人体细胞上极其微小的触须)变得过长,而当触须尺寸不正常时,其捕获的信号就会被误读,从而造成致命后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信息》2003,(14):30-30
德国科学家日前研究发现,在人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完成使命而濒死的细胞不仅会做出“自我标记”,还会释放出一种名为溶血磷脂酰胆碱的特殊物质,从而诱导吞噬细胞前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图宾根大学医院发布的新闻公告介绍,此前人们已经知道,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会新产生数十亿的新细胞,同时也有大致相同数量的细胞因各种原因受损或者完成自身使命而死去。 这些濒死的细胞表面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吃我”的信号,来自我标记,以便吞噬细胞前来“消灭”它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告诉我们:当beta细胞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时,我们会得糖尿病;当癌细胞停止与其相邻细胞进行沟通时,它们忘记了停止分裂,因而导致肿瘤的形成;当神经细胞停止沟通时,我们会得神经退行性疾病…… 细胞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和回应,以及与其他细胞之间的沟通,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因为我们人体内的细胞无时无刻都在沟通,所以当某一个沟通过程出错时,身体就会出现病症.细胞研究意义重大,故而,201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给了研究细胞“囊泡运输”的三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马文会 《世界发明》2002,25(1):40-41
提起DNA的发现,人们就会想起克里克和沃森。然而至少还有一位科学家应该永远被人记住,她就是弗兰克林,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天才女科学家。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从美国书商诺曼收藏的私人信件证实,弗兰克林对DNA的发现居功甚伟。这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女科学家不应该被公众和历史遗忘。  相似文献   

12.
当一些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克隆”出动物时,另一些科学家则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基因研究来探寻人的生命极限,就是人究竟能活多长?100岁,150岁,甚至200岁?探寻生命极限必须首先破译这样一个生命之谜:人为什么会衰老?其次才能研究推迟衰老的方法。对衰老问题的研究始于1961年,但在开始时,科学家一直为这一问题所困惑,即衰老是从哪一部分开始的,是细胞本身还是由细胞构成的较大的组织?为此科学家进行了下述实验:他们从胎儿组织中取来细胞并保存在培养液中,结果发现细胞不断分裂,在总共进行了100次左右的分裂后,…  相似文献   

13.
给细胞编程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07,(8X):12-14
今天,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如果世界上的计算机都停止工作,整个世界会变成死水一潭。因此,更新换代最快的高科技产品就是计算机。目前所用的计算机都是用芯片等材料组装的“死”机器。现在,科学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制造这种“死”计算机了,他们将研究方向转向活的生物,生物工程师们企图通过对细胞的编程,使细胞变成有生命的计算机,开发出一种“活”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渴望健康长寿。科学家发现,人体内的一些基因能够大大提高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这些基因内,隐藏着人类长寿的秘密。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衰老是必然的,人体会随着年龄渐长,各种生理机制也会衰退,于是渐渐老去。然而,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不管人和其他生物体到了哪个年龄,有些基因始终能够保持活跃,当人遭遇严寒、酷热或者水和食物匮乏的环境时,这些基因会调动人体内的自我防御系统,让细胞修复能力变得强大。不难想到,人们希望这些基因能长时间保持活跃,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生物体的健康,延长生物体的寿命。因此,这些基因被科学家命名为…  相似文献   

15.
科技快递     
塑料杀手 美国科学家意外发现,塑料中所含的一种普通成分会造成老鼠的先天缺陷,也许也会对人类造成同样的问题。这种成分是双酚A。据生态学家说,这种物质会改变激素的平衡,而且会造成胚胎缺陷。进行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指出,这些危害在人身上的表现是造成流产或新生儿智力迟钝。双酚A是用于制造食品和饮料容器——包括奶瓶——的塑料原料中最普通的成分之一。为了证明双酚A的影响,科学家故意让老鼠暴露在双酚A之中,结果发现有40%的卵子出现染色体排列错误,而在正常情况下,只有2%的卵子会出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陈奇 《百科知识》2007,(9S):4-5
自从人类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种微小而神秘的东西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及到细胞极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细胞的极性呢?其实,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能完成细胞活动的各项功能。无论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细胞的极性都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发明与创新》2005,(12):40-40
动物的动脉搏动可使血液从心脏流至全身各处,但与此类似的机制并非动物独有。俄罗斯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某些植物体内也存在“脉动”,这种生理活动可以被干扰能量交换的物质和神经介质调节。据俄《消息报》最近报道,科学家早已知道,植物吸收和排出水分的活动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每过数分钟交替发生一次。研究结果显示,乙醇胆碱能刺激向日葵根系的细胞,促使其更有效地吸取水分并胀大,或者收缩从而排出水分,根系“吞吐”水分的不同步特点格外明显。而能使植物细胞的能量交换减缓的物质,可以影响向日葵根系细胞的超微结构,使其吸收、排出水分的活…  相似文献   

18.
黑猩猩是与人类关系最近的“表亲”,但尽管两者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有98.7%存在相似,其行为与思维等特征却明显不同,这颇让人费解。一个欧美科学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揭示人类与黑猩猩在大脑基因活动模式上所存在的显著差异,为此找了部分答案。德国、美国和荷兰研究人员发现,形成黑猩猩与人类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基因或蛋白质结构本身,而更多体现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上。科学家们还发现,黑猩猩和人类在大脑基因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要大于两者身体其它部位。科学家们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在数百万年…  相似文献   

19.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20.
长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梦想,寻找长寿良方的步伐从未停止。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FOXO3A"的基因能够助人长寿,此前一个美国研究小组也发现,这种"长寿基因"在95岁以上、具有日本血统的美国人体内也普遍存在。科学家据此认为,这个在不同血统人身上存在的"长寿基因"应该就是人类关键的"长寿基因"。这个发现意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