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曰詩可興、觀、群、怨,"群"者,唱而和也,宋玉<答楚王問>,郢中之歌者,其為<下里>、<巴人>,和者眾;其為<陽春>、<白雪>,和者寡.周汝昌、顧隨二公之詩詞,蓋和而寡者也,二公閱世既曠,感慨遂深,而搞藻霞蔚,渾脱瀏濰,自是斯輪老手,不煩贊嘆.今以二公之詩詞,略述唱和之大旨.  相似文献   

2.
郭永勤 《寻根》2014,(6):12-17
<正>围棋也称"弈",相传尧舜时期便有围棋了,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做围棋以教之。"此传说虽无可靠的根据,但说明下棋具有教育功能。迄今为止,我们确切知道关于围棋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左传》:"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问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  相似文献   

3.
开封斗鸡     
史爱君 《寻根》2020,(1):138-142
两千多年以前,斗鸡就出现在我国的渭河与黄河流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就有记载:“季、之鸡斗,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距。”《列子》中载有西周宣王时期饲养斗鸡之事,宋代周去非在《斗鸡》中详细记载了斗鸡的饲养、训练之法与比赛招数,明代高启著有《书博鸡者事》,清乾隆年间佚名《鸡谱》等也都详细记载了饲养斗鸡之法及饲养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 《关雎》为《诗经》305篇之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为《关雎》首章之始,其中的"河"如何解释,《毛传》以后各种《诗经》注本、当今诸家通俗读物及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要么解释为"黄河",要么不出注。不出注者,实际也默许为黄河。实际上,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解释为黄河,是有待商榷的。首先,并非所有《诗经》中的"河"都专指  相似文献   

5.
一、传统节日的形成 风俗者何?民国版《辞源》云:“礼,履也。国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其节文也。”《汉书·地理志》对风俗的解释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相似文献   

6.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9,(2):177-180
一经世文编纂的缘起 经世之文,肇端甚古,《尚书》之典、语、谟、誓,皆具经世内容。经世语词,始见于《庄子》。《庄子·齐物论》云:"春秋经世,圣人议而不辨"。历代名臣奏议、政书、类书,类皆经世之作。汉贾谊之《治安策》,鼍之《论贵粟疏》等,皆为经世名篇。唐太宗命魏微等编《群书治要》,辑五帝至晋有关治理国家大要之完篇整段文献,  相似文献   

8.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9.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10.
晋代鲁褒“伤时之贪鄙”而著赋体文《钱神论》,其主旨在于讽刺和批判社会“金钱至上”。自其问世以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接受的历史来看,一是继承鲁褒的批判用意,借史论事而讽今;二是因事用典,或咏“钱神”之“神”,或言不媚“钱神”之志。因此,只从《钱神论》的社会批判意义诠释作品,尚不足揭示其深刻的文化意蕴;而从接受史的层面考察《钱神论》的文化意蕴,亦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尹荣方 《寻根》2011,(5):9-11
鹤与富贵气象 鹤是我国著名的珍禽,我国现有鹤九种,其中以丹顶鹤最为名贵。因其嘹亮的鸣声、秀丽的形体、轻盈的舞步、闲逸的姿态,先秦时代就赢得人们青睐,作为人的宠物受人豢养。先秦时代,鹤的喜好者大多为君王、贵族,鹤所凝聚、折射的是一种富贵气象。《左传》载卫懿公喜欢鹤,养了一大群鹤,鹤都有禄位,“高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出巡时,鹤乘着大夫所乘之车,  相似文献   

12.
莫艳梅 《寻根》2012,(3):88-92
西施其人,2500年来不绝于史。美人西施,最早见载于先秦古籍《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而管仲(?~前645年)早于西施二百年左右,何以知其身后之西施?考《管子》多杂后人伪作,《小称》为其一,尽管如此,它在记载时间上却是遥遥领先。《慎子·威德》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甥,则行者皆止。”  相似文献   

13.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四书》中的一种,其中关于诚信有精到的记述。可能是受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子思———孟子的影响,《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说: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中庸》中论“人道”,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断运行,四季交替),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当然不包含…  相似文献   

16.
任崇岳 《寻根》2014,(1):124-130
邓姓的来源邓姓源于邓国,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因封曼地而姓曼。《世本》说:“邓为曼姓。”《说文解字》:“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此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说。如晋代王羲之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而世族之所通显者,  相似文献   

17.
在达·芬奇存世不多的画作中,《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麦琪的礼拜》、《维特鲁威人》等不朽名作不仅是画院学生临摹的范本,其故事也是艺术史专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美国作家丹·布朗却在《达·芬奇密码》中借用历史学家和符号象征学专家告诉读者,达·芬奇这些画作创作的动因并非艺术史说的那样单纯,“秘密都被掩藏着,也许藏匿在油彩下面,也许藏匿在平面图的密码里……”总之,“对现代圣杯的追寻者而言,列昂纳多·达·芬奇始终是最大的谜团。”虽然,此说法可能是因情节需要而制造的悬念,却为我们品读达·芬奇的绘画开…  相似文献   

18.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絮斋先生。袁氏《絮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爽》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杨宪益 《寻根》2000,(1):74-77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627年),使吕才协间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制歌词。百二十八人披甲执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又载:“贞观七年(633年),太宗制《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夹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建构革命理论的资源,也善于把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新的治国理念。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