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非常重视,每年结合五四运动纪念日,在《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上发表大量论述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国共产党通过大量的纪念性宣传,不断强化这种纪念性话语的渗透力,并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今天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或学习,是我们探寻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的五四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发的新闻报道为对象整理编辑而成的《血捍滇缅路——<新华日报>滇缅战区报道汇编(1939-1945年)》是滇西抗战档案整理的突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滇西抗战的具有极高可信度的历史证物.发掘历史档案,还原历史真相,充分重视中国共产党有关滇西抗战的新闻报道,这对于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正面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领巾》2005,(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正义战胜了邪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本刊特地编发了纪念专辑《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段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抗战歌曲大联唱抗战歌曲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呼唤,是华夏九州慷慨悲壮的救亡曲、正气歌、民族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机关党报,也是共产党最主要的舆论阵地。1943年夏季的鄂西会战中空战是整个抗日战争的空战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中国空军开始夺取抗日战场上的制空权。《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鄂西空战,是共产党的新闻媒体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报道,体现了共产党对正面战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发挥了《新华日报》在抗战中舆论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党建话语的系统建构,是民主革命时期全党实施理论动员、开展干部教育、实现理论自觉和应对党际话语挑战的时代要求。党建理论刊物《共产党人》杂志的创办,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领袖的话语建构、知识精英的话语诠释、核心媒体的话语推介等路径,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话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创设了重要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并对当代中国共产党党建话语的科学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罹难之后,国内民众反应强烈,诸多媒体发表纪念文章,其中尤以《新华日报》最为突出。《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据不完全统计,自闻一多去世之后短短一个月内,《新华日报》共刊载唁电10篇、抗议书和谈话4篇、社论2篇、通讯报道3篇、纪念诗文8篇,以及闻一多最后的演讲全文等,各类文字共近30篇。《新华日报》对于闻一多的纪念,有力引导了舆论走向,寄托了人们对闻一多的哀思,揭穿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阴谋,向世人阐明了闻一多遭暗杀的真相,弘扬了闻一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遗志。  相似文献   

7.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于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大型日报,它关于宋庆龄的宣传和报道是非常多的。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她于妇女运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救助灾民等方面的活动与贡献。《新华日报》之所以凸显宋庆龄,原因主要是:她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其言行蕴含着中共的政策及主张;她能在国际社会发挥政治影响力。《新华日报》不遗余力地报道宋庆龄所带来的宣传效应非常明显,既增强了《新华日报》的影响力又增强了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相互间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是党取得政权前出版时间最长的、公开战斗在国民党心脏地区唯一的报纸。虽然新华日报在武汉仅仅发行了九个多月,但广大的“新华军”却克服了报纸初创时期的诸多困难,在武汉九个多月时间里,高举团结救国、持久抗战的旗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积极报道了我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奋勇抗敌的光辉业绩,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宣传抗日的号角,成为抗战初期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在我国和我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阶段,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领域全面体现外,还在文化、文学上鲜明呈现出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闻出版喉舌,《新华日报》通过文艺副刊曲折地释放出文艺领域内政治思想斗争的丰富信息,包括《新华副刊》对方言诗潮的引导与推进,独特地建构了抗战文艺思潮的一个侧面。方言入诗在大后方文学版图中的生发与演变,既有文学艺术的自身突围与生长,也明显裹挟着意识形态的规约与目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成为陪都文坛上方言入诗的典型背景。  相似文献   

12.
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驻华外交官发给英国外交部的报告汇编而成的《中国政治报告》整体上反映了身处中国抗战一线的驻华使节对中国抗战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报告》的系统梳理发现,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密切关注并予以积极评价。早在“七七事变”之前,虽然并未洞见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正义性和先进性,但他们已关注到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鲜明立场,并认为与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相反,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积极寻求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抗战爆发以后,他们更是追踪报道中国共产党抗战,尤其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和维护国共合作的努力,并认为敌后抗日游击战已成为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极力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政治报告》这些内容,反映了来自英国驻华外交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实地观察和专业研判,是从他者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有力的旁证。  相似文献   

13.
有关抗战文学的发生,学界一直关注不够,仅有的论述也大都侧重于强调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副刊以及左翼人士主导下的"文协"的成立。然而,重新考察和分析《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从"卢沟桥主题艺术运动"的策划到联合作家们团结起来成立"文协"等全国性组织,都是由《中央日报》及副刊或台前或幕后所主导。事实上,《中央日报》、《新华日报》这两大报纸副刊共同处在民国历史文化这一语境下,它们之间并非只是对台戏,还有更多复杂的关联,由此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发掘抗战文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黄炎培(1878-1965)是近现代史中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从前清举人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担任第一任人民政府的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九一八”东北沦陷后他看到教育一时难以挽救中国,于是“投笔从政”,参加了国民党的国民参政会,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和以后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希望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建立第三种政治力量来调解国共间的矛盾。但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在抗战后方也从未停止过他的教育事业。1917年,他和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以及政界蔡元培、张謇、梁启超、伍廷芳、宋汉章等在上海创建了中华…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湖南抗战画史》。这部《画史》,由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编写,田伏隆、范忠程、欧阳维诚主编。全书20多万字,历史照片480余帧,大16开精装本。该书以丰富的史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湘的野蛮暴行;再现了湖南军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场面。它是湖南省纪念抗战胜利的重点图书之一。综观全书,它有如下特点:其一,脉络清新,特色鲜明。《画史》是以湖南抗战的历史轨迹及其特点和规律设计框架的。时间起自九一八中国局部抗战,迄于全国抗战最后…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东北进行武装抗日的策略,积极支持、组织抗日义勇军,并创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反日游击队。虽然在抗战初期,中共一度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能及时做出调整,并根据东北的革命实践提出了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也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政治话语输出的有效探索,也显示出“党国”在权力技术实践空间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8.
<正>诗言志歌咏言。如果说,一些抗战题材的小说影视剧是文艺加工的产物,有一定的虚构性,那么,流传在70年前的抗战歌曲,则是历史的写照,是客观的历史反映。小时候,我常听外公外婆哼唱一些老歌,什么《渔光曲》《长城谣》《在太行山上》等,后来才知道都是一些抗战歌曲。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仍会唱那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当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党的自我革命话语成为话语体系建设的突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以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观为理论前提,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建构自我革命话语的历史经验,应从严治党的现实呼唤重新出场。作为自我革命话语的核心概念,“四个统一”“四个自我”“两个革命”体现了深刻的理论内涵;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相统一,呈现了独特的话语特色。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日报》中的“幸福”报道为样本,以批判性话语分析为主要方法,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幸福观念建构方面的基本策略。研究发现,通过以通俗化为特征的文本策略、以平民语态为特征的话语实践策略,以及以应势而动为特征的社会实践策略,《人民日报》根据1955年前后不同的社会发展需要,分别建构了“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和“幸福的实现需要劳动与奉献”这两种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幸福观念;它们不仅帮助了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展现了党全然不同以往的、对每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国家主人翁地位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