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卡“黑”了无辜户主最近,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的李先生去移动营业大厅给自己上个月新办的手机卡充值,却意外地发现户主竟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是一直在用着别人的手机号?对此李先生感到很困惑——办卡的时候手续很齐全啊,还交了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怎么户主竟成了别人呢,那自己的身份证件又哪里去了呢。通过移动大厅营业员的网上查询,李先生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另一个手机号码的户主。于是李先生拨通了这个号码,而机主对此事也大惑不解。李先生说,他是在自己公司的门口办的卡,一个夹着黑色公文包穿着制服的年轻男子称自己是…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自身条件很好,又不是独身主义者,也想找一个自己爱的人结婚,过着那种有家有室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然而当他们面对异性时却无力去爱,哪怕对方的条件很合适自己,他们还是提不起精神。这就是都市白领的“爱无力”一族。  相似文献   

3.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4.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解读清华大学图书馆九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宣 《图书馆》2004,(4):28-29
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一句话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一样的图书馆 ,虽然我们离她还很遥远很遥远 ,但捧读一册《不尽边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又觉得她仿佛就在身旁。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九十个年头。九十年间 ,她敞开博大的胸襟 ,惠泽每一位清华学子。哺育了一代代英才 ,她的身影也刻在了每一位学子心中。1 “诱人而伟大”———读者心中的清华图书馆杨绛先生深情地说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 ,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里 ,最爱清华图书馆。”她甚至说 :“我敢肯定 ,钱钟书最爱的也…  相似文献   

5.
要想了解中国的新闻漫画,就不能不先了解华君武。果然,预约采访时,电话那一端传来华老慢悠悠的声音:“采访过的人很多了,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一代又一代不断更新的读者,一批又一批从读者中成长起来的作者、画者.谁不想多听听老前辈曲折、坎坷、成功、成名的故事。也许是我们代人请教的诚意,华老松口了:“天这么热,你们还要来,那就随便聊聊吧。”3个小时过去了,华老侃侃而谈.依然是慢悠悠的话语,却震撼肺腑,激荡人心。只不过是一幅幅漫画,却像一颗颗子弹,让敌人胆战;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丑恶、善美。华老似乎很满意与我们的“闲聊”,乐呵呵地说:“我很高兴,今天讲了一些我从来没有讲过的想法,有些是头一次讲给人听的事。”我们的心里多了一份敬意.笔下多了一份责任。我们应该把华老的故事讲给我们的读者听.主题是华老用他70年的漫画生涯定下的——  相似文献   

6.
阿正 《编辑之友》1995,(4):60-61
从心理年龄谈起──我看“青年编辑”阿正【福州】某次聚会,不少老同学对“现在的大学生”表示了许多不满。那挑剔的语气仿佛一些老年人凑在一起谈论“现在的年轻人”似的。我虽未跟着说什么,但却颇爱听,像是有种共同的心境。事后一想,十分吃惊:我们毕业不过十年八年...  相似文献   

7.
永不言休———范蓉印象□王恬初识范蓉,便觉得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与她聊起来,她却说:“无论我做什么事,我都强烈地意识到我是个女人。”我听了很惊讶。她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苛刻,并有拼命夺取成功的气质。这是个非同一般的女人。范蓉说:“我小时候是个多愁善...  相似文献   

8.
档案自述     
自从有了文字,我便悄悄地来到人世间,人们给我起了个十分文雅的名字———档案。我也为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而骄傲。《西游记》上说孙悟空有分身术,会“七十二变”,其实那是神话。世界上真正有分身术的,只有我———档案。不信,我说于你听:在世间,人们最早把我打个疙瘩系在绳子上,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翅膀的痕迹(散文)张晓祺不知什么时候,懵懵懂懂地喜欢上了填写格了纸,于是乎,我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忘不了初学写作时的漫无头绪和蹒跚艰难的步履;忘不了那一个个形单影只,万籁俱寂的深夜;忘不了那一个个孜孜苦读、展民做露的黎明;忘不了那难得的节假B、星期天都被我“慷慨”地变成了“’写作日”;忘不了那~次次诚煌诚恐、满载希望的投寄;更忘不了那一次次品尝虽苦犹甜、苦尽甘来的滋味’”””“”尽管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去散步,去看电影,去逛街,更轻松、潇洒。可我仍痴情于这片神圣的“土壤‘’,依旧是…  相似文献   

10.
“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爬了近20年格子的我,回过头来盘点自己采写过的近百个人物,又一次次被他们所感动。仿佛又一次和他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那一段段终身难忘的经历,那一分分刻骨铭心的情感,那一片片魂牵梦绕的土地,那一个个牵肠挂肚的身影,那一种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李辉 《网络传播》2010,(4):69-69
网购是一个时髦的玩意儿,虽已是十来年的老网民了,一直以来,我却从未想过也去试试水。此无他,只不过是囊中羞涩罢了。在深圳,像我这种收入水平,最多只能算是“城市贫民”了,可这却也并不等于我花起钱来一定会很小气——在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我恐怕比那些亿万富翁还要大方,还要疯狂;因为,我自打娘胎出来就是个不可救药的、不折不扣的“恋物癖”患者,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这种无止境、非理性的购物欲望是要不得的,甚至纯粹是一种浪费,然而,二十多年来,却从来没见得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2.
流星的眼泪     
曾在孩提时代,邻家阿婆的膝盖上铺满我无尽的乐趣。就是在那苍老而又慈爱的膝盖上我知道了夜晚会唱歌的虫子名叫蛐蛐,知道了圆圆的月亮中还有一个漂亮的嫦娥,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说流星也有眼泪……那一晚,月亮只露出一个弯弯的小芽,不过星星却闪闪地满了天,稚气而又天真的我一边陪阿婆看星星,一边伏在她的盖上听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突然,我发现了阿婆那个无法读懂的目光。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星星滑过的地方,叹了气说道:“转眼工夫就成了快入土的人了。”“阿婆,那是什么?”“流星。”“是不是那颗小星星不爱听你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自身条件很好,又不是独身主义者,也想找一个自己爱的人结婚,过着那种有家有室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然而当他们面对异性时却无力去爱,哪怕对方的条件很合适自己,他们还是提不起精神。这就是都市白领的“爱无力”一族。  相似文献   

14.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15.
至今仍记得到报社面试的那一幕。那天上午,我准时走进一间办公室,忐忑不安又故作镇静地看看其他几位,连我一共四个。不一会,进来一位老记者和蔼地与我们交谈,其他几位立刻叽哩哇啦地说成一片,仿佛已是面对考官。我便有些自惭形秽,“笨嘴拙舌的还想当记者!”还好,第一个就叫到我,长痛不如短痛,行不行总得过这一关,我怀着些许鸡充凤凰的歉疚走进考场。 还好考官并没有问我“你觉得自己适合当记者吗?”一类眼下挺时髦的问题,考官只是问,“你为什么想当记者?”这不用瞎编,也不必自诩,我放下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就读时,每当听说某某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时,那种自己想尝试的心情也就越急切了。于是,刚刚告别菁菁校园的我就忙于爬格子中,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似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2月份,我那仅有二三十字的“青春寄语”终于在《人民铁道》发表了。至今我还记得,在邮局取那“六元”时,邮局的一位女同志将我瞅了又瞅,似乎那汇款单上的名字不是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8,(9):21-21
中国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经常很自信,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经常很决断,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可我们有时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辨别,用心灵去探索。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无辜地辩白:“人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看到那个地方就是那样”……每次听到这些,我不由得从心底里泛起一阵寒意,因为他们忘却了记者的根本——质疑。  相似文献   

18.
学数学的张建国长于用数字和符号进行思考,但这几年他却陷进了浩瀚的史料之中,不仅陷得很深,而且陷得兴趣盎然、不能自拔;陷得让自己背负起了挽救家园记忆的重任。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陌生的名字,之所以想记述他的故事,并不仅仅因为他与我们是同行,笔者的真正目的是打算带着读者一起,走进那个让他割舍不下的神秘的历史“泥潭”,去到那里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20.
学数学的张建国长于用数字和符号进行思考,但这几年他却陷进了浩瀚的史料之中,不仅陷得很深,而且陷得兴趣盎然、不能自拔;陷得让自己背负起了挽救家园记忆的重任,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陌生的名字,之所以想记述他的故事,并不仅仅因为他与我们是同行,笔者的真正目的是打算带着读者一起,走进那个让他割舍不下的神秘的历史“泥潭”,去到那里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