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2月30日,我发在永州日报第三版上的一条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今年频频“中彩”:先是以最高票获2000年度永州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继而接着拿回了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湖南省好新闻、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个一等奖,并正在参加“湖南新闻奖”的角逐。然而,知情的人都知道,这条稿子在发表时并不顺利,它能获奖,纯粹是我百折不挠“争”来的。永州,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柳宗元,1200年前,他在愚溪河畔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近年来,永州的“异…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判断出新闻价值的高低? 这是一个问题。我的方法是考察它的“三度”和“两知”即新闻事件或事实变动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而且它们是否社会公众“未知”和“想知”的。它们构成了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5元素。  相似文献   

3.
一张好的报纸,不仅要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新颖别致的版面,还应具备一流的编校质量。新闻校对在报纸出版程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八年,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既坚持校“异同”,又坚持校“是非”。 所谓校“异同”,即在校对过程中,把录入、编辑中的错字、别字、错词、错句、错标点等一一校正过来。一般校对工作中的“一校”主要就是进行这项工作,它强调以原稿为准,对原稿负责。重要的稿件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还要求两人“一唱一看”地校,以小样…  相似文献   

4.
4月2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刊发了我撰写的《“凡人”毛岸青》一文。实事求是地说,此文属于“急就章”,具体写作没费多少时间,但它产生的影响,远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5.
“情感报道”该是近几年来报纸出现的新文种——我找不到什么现成的词来给它归类,只好用“文种”这个词来表示它的不同凡俗。这是一种用各种文体杂交出来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先说它的内容。它是报道人的.但却并不报道人的事迹、经验、成就,所以你无法将它归到往昔的人物通讯的文本里去。在内容上,你说它是真实报道吧.人名、单位可是子虚乌有。一个真实的人如果顶着个假名,尚且难以把握他的言行;一个文章里的人若再挂着个假名,其人其事就更难免被作者信马由缰地演绎了。对于这类报道,你说肤浅吧,它可是已经深刻人的隐私中;你…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中国语文在我国当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却并未水涨船高,反而有所降低。我把这叫做“错位”。 我在1951年考入大学中文系时,收到的“录取通知”中写道,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我当时认为这是理所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8.
任青 《青年记者》2005,(9):27-28
“要说最感动的一件事情,还是第一次接到客户打电话来询问广告价目。那天晚上兴奋得没有睡着觉。一个简单的电话,让我激动得彻夜未眠。它实际是在给我一个信号,《汽车族》要进入一个转折的时期了。”  相似文献   

9.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者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中仍获益匪浅。“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者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  相似文献   

10.
起初,对于媒体上“一流”这个词,我是怀着崇高和敬意去领略的,且那种高度我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但到现在,“一流”一词早已频窜于媒体及新闻报道的各个角落,而且是那么“平易近人”,什么“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机器设备”、“一流的效果”等等,并且常常有“一流的人才”蜕变为“下流”的大贪特贪,“一流的产品”诱发“一流”的官司。这样我就越发糊涂了:一流难道还分几类?一流到底是什么标准?“一流”一词的泛滥及贬值,我们终究不能去怪罪汉语语言的广义性。但“一流”终归有个度,不至于每天出露于报端的“一流”却如星…  相似文献   

11.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12.
"种牛痘"观点对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新闻宣传思想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种牛痘”观点,它集中地体现在毛泽东对“办好《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参考消息》”工作的多次指示中。概括而言。“种牛痘”观点的核心意思是指。在新闻宣传中。适当地提供一些反面信息。要比单纯提供正面信息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种牛痘”观点是富有思辨色彩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留意过一些地方党报的一版,基本上天天有以“强调”、“要求”为主要词汇的标题。如“某某在座谈会强调”、“某某会议要求”等等。某报的头版上,竟然紧挨着有五条消息分别使用了“强调”、“要求”这两个词汇,而且这五条消息又全是会议新闻报道。每个会议都有分管领导参加,每个会议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其中都有“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个"谜"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袋跳跳糖,我心想:跳跳糖会是什么味道呢?好不好吃?我正想着,爸爸对我说:“快吃啊。”我拿起剪刀把袋子剪开,把跳跳糖放进嘴里。真有趣,跳跳糖在我嘴里乱蹦乱跳,弄得我上牙床痒痒的。这时有两粒跳跳糖碰到了一起,“嘣”的一响,两粒糖都从我嘴里蹦了出来。我吃完跳跳糖,心想:跳跳糖这么奇妙,糖果厂的叔叔阿姨们是怎么造出来的呢?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揭开这个谜。一个谜$巩义市孝南小学@李嘉龙  相似文献   

15.
苏红 《新闻知识》2004,(9):27-27,39
时下,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际的工作中去。那么,新闻战线的工作应该如何去落实呢?我认为应当不折不扣的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情况下,我更把少年作家出书看成是一种出版现象,但当它已经有那么多的市场份额、影响那么多读者的时候,我们再仅仅说它是出版现象是不客观的,必须把它当成文学现象,至少是文化现象来看待。 笔者注意到,“80后”作品普遍弥漫着一种沧桑与悲凉的气息,如同一个尚处在少女阶段的  相似文献   

17.
参加晋中市档案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会上郭玉凤局长对“鱼”与“渔”的讲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深受启迪。她说,档案工作是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档案员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作为一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掌握业务技能固然重要,但如何把技能传授给档案工作人员,让他们心领神会,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更为重要。业务指导是将业务技能传授下去,而不是大包大揽地代替基层档案室去作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8.
“深喉”费尔特成功隐身了30年,包括政府在内,从没人能确知他就是《华盛顿邮报》记的“线人”,这几乎得完全归功于记们的“就是不说”。对这种“有权拒绝透漏消息来源”的所谓“记特权”的法律争议,始终没停息过,但大约还是认同多。有意思的是,我查了一下,这个“就是不说”的“特权”,打从中国记远祖的时候,职业律条就曾经这么定过,原来并不是美国的发明。  相似文献   

19.
关于那个“十年”,孩子们经常问及它是怎么回事?总想捕捉它的影子。但是,作为过来人,我却宁愿把它遗忘、尘封,不愿提及那场令人寒心的“革命”!然而,我毕竟是见证者之一,似乎有责任、有义务吐露点真情。最不能忘的就是那个“十年”开始不久的一段往事。当时,我正在陕西日报社工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文坛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创作期,“轰动效应”层出不穷,其中,“用脚写作”是当前文坛的新景观,也被称作 “行走文学”,有人定义说它是由出版社出资组织作家出行游历、再由作家根据出版社要求推出系列丛书的一种文学创作。这些作品甫一出版便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说它是包装年代出版社的一种炒作,是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流水线机械化生产出的“快餐”,破坏了文学的自然状态,甚至损害了文学的本质;也有人认为它是独具创意、形式新颖的“美味”,是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学者性而封闭在书斋内的散文写作的一种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