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旨在借《乐论》对"乐"这一艺术本体的审美阐释以及《通易论》对变动不居的卦象、爻辞的生动描绘,来说明阮籍思想"把玄学引向了美学,在美学上完成了玄学"的历史性转化,论证其正始时期哲学自然观的美学转向,确立以自然观为核心的和谐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2.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弃沦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阮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和与逍遥——论阮籍的美学思想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弈论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沅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阮籍是竹林玄学时期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玄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也渗透进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咏怀》诗旨意幽远,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与理性,具有浓厚的玄学色彩.本文旨在从竹林玄学的人生态度和认识方法两个方面论析竹林玄学观念在其《咏怀》诗中的体现,指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使阮籍苦苦挣扎在淑世与超世之间,最后只能用“齐物论”来做最后的安慰;《咏怀》中大量意象的存在且复杂结合是玄学“得意忘言”认识方法的表征,而注重“人”的竹林玄学思想又使"意"表现为对人生困境的理性思索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从而论证了玄学观念对阮籍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咏怀》诗所具有的丰富的时代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他试图建立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重新赋予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当代价值。本文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范畴分析伊格尔顿文艺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的深刻表现,是人的觉醒,在人生观上,否定神性,强调人性,这就必然导致在审美观上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并注重审美主体同时作为审美实体的美的价值。魏晋的美学,正是在以魏晋风度为主体的人物品藻中体现、发展起来的,前提却是反对两汉经学、崇尚老庄的玄学。它一方面为魏晋美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哲学的前提;另一方面,它的一些命题、范畴,或者直接地转化为了美学的命题、范畴,或者间接地启发了美学命题的提出。所以,魏晋的玄学与美学在人的自觉的时代主题曲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玄学为美学提供哲学基础,美学又具象地体现了玄学。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是"空灵"与"充实",即在美的关照下达到和谐、富有节奏的理想人格。"空灵"的美学内蕴是自由玄远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去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以审美的精神来看待自然、艺术、人生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具有超然绝俗的玄学的美。"充实"的美学内蕴是"真"之美和"动"之美。"空灵"与"充实"的二元冲突在美的介入下达到和谐,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8.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9.
阮籍是竹林玄学的著名学者。他的玄学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从而使《咏怀诗》表现出与玄学的内在联系。阮籍是玄言入诗开创期的作家,他的诗歌明显地体现出竹林玄学的性质和精神,是其玄学思想的外化。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从文艺批评、鉴赏角度创立了一套以"知音"说为中心内容的文艺鉴赏论,以此来说明接受主体对创作中艺术境界的深刻领会在文艺批评中的重要性;而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从"空白"、"虚实"、"召唤结构"等多角维度参与文本的对话、对意境的体验与再创造。本文试以中西接受美学理论的交融处为基点参与意境审美艺术活动,以探析李煜词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阮籍悲情美学的产生是由当时天下多变的政治原因以及以悲为美的审美文化背景所决定的.阮籍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乱世,现实充满着苦难.其中知识分子阶层的痛苦较其他阶层的人似乎更为沉重.同时也受到了自周秦时期以来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时代审美印记.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玄学的影响,阮籍的游仙诗风格清远恬淡,与受名理学影响的曹氏父子游仙诗激昂豪逸的风格不同。阮籍游仙诗中的仙境是他追寻到的玄学的理想精神家园,而不是道教中的大虚幻境。阮籍游仙诗中的仙人并非道教中长生不死的神仙,而是玄学中理想人格——“常与俗人别”的最高级隐士。受玄学思想的影响,阮籍游仙诗有玄理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演绎玄理、引用玄学词语、引用老庄之典、对得道之高峰体验的具体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学,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引导学生发展文本意境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全面审美个性的最终指向。蔡元培先生对其作用作出精辟论述:"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因此,把美育贯穿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陶冶美的情操,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相似文献   

14.
形神论美学是魏晋六朝独特审美文化的产物.诞生于魏晋六朝人物画论。魏晋六朝玄学与佛学的繁荣为它提供了理论内容和思想方法.人物品藻中重视人物内在精神兼重形色之美的审美观照方式,由于玄学名士的加盟画坛而进入绘画领域,加之当时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事实.诸种条件共同作用促成了形神论美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玄学思想在这个时候达到鼎盛,它影响了整个时代以及后世的精神、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阮籍乐论并不是儒家乐论的简单重复,它在魏晋音乐理论发展史上是具有中介地位的.虽然它也十分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但另一方面又认为最好的音乐乃是平和的音乐,音乐应以欢乐为美而不应以悲哀为美.很明显,它已对儒家乐论作了玄学化的改造.阮籍乐论代表着魏晋时期儒家乐论向玄学乐论的转关,对嵇康乐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目前学术界对阮籍乐论的创新成就普遍估计过低,这是很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阮籍诗文中的音乐意象这一独特视角,以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作为纵横坐标,从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意象的内在逻辑联系出发,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阮籍文学创作与音乐的关系,认为理性主义精神是阮籍诗文中音乐意象的审美特质,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理性思考是其文学创作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角度讨论和关心人的发展问题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梁启超美学以其对现代社会文化系统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而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他的美学是以国民的精神基质转变为核心,由以人格建立为旨趣的"情感论"、以生命创造为核心的"趣味说"和走向全民"美术人"的审美教育论,共同构成了一种现代气派的"新人"美学。  相似文献   

19.
要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有必要开掘传统文化资源。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美学思想旨在"立人",以"培养完全之人"为目的,这与当下提倡以人为本,施行素质教育相暗合。该文通过王国维美学文本,总结出对素质教育的三点启示:矫正道德教育的异化,防止智力教育的扩张,重视审美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