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  相似文献   

2.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晚末,其背景与地理环境是文化积累较少、宗法伦理关系薄弱的泰国,然而该书特别重孝,从现存典籍看,它不但第一次征引<孝经>,辟有"孝行"专览,而且从孝道出于人性、孝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治国之本,强调君、臣之孝,提倡孝教,践履孝敬,严惩不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吕书论孝,上承先秦,下开汉代"以孝治天下"、征引<孝经>之先河,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论“孝”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启示●肖群忠《孝经》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关于孝为德之本,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论“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生”,以笔者之理解...  相似文献   

5.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6.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但是在《孝经》中,除去父母之孝,还包括君臣之孝,国家之孝,所谓"孝"之思想蕴含众多。  相似文献   

8.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引言】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孝经》中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儒家则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孝道从家庭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着,下有"子"托着,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间相互依存、难离难弃的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说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孝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才能一代一代传承。关于孝,有说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经》里有孝,《弟子规》里有孝,《孝经》全篇皆是孝,虽然时代的车  相似文献   

10.
百善孝为先。孔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孝经》则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深广而系统的论说。《孝经》虽然不足2000字,但它扎根于广袤的人性、人本、人行之中,因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不妨再来审视一下《孝经》,让她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曾有的力量。文章从“原文”开始,通过“译文”,最终“解读”《孝经》这部千古经典。  相似文献   

11.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争,就家庭伦理而言,今文、古文<尚书>表述了基本一致的思想.其内容论及亲子、兄弟等人伦关系,并把"孝"、"友"连称,使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法律紧密结合,初步奠定了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它是儒家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2.
雷宇  郑剑 《知识文库》2023,(18):1-4
<正>《孝经》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文化,不仅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提孝文化,并探究其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符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下,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全道德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途径。提起“孝”,我们通常会想到这么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古人也曾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相似文献   

13.
一、"孝"的教育需要"1.百家善庭孝孝为敬先教,育孝的为缺德失之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之经质也的,精民华之部行分也。《。"孝然经而》,中历说史:"悠夫久的孝,中德华之文本化也曾。受又到,天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孝经》中"庶人之孝"的概念内容、古代人践行"庶人之孝"的表现,以及遵行"庶人之孝"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肖文燕 《海外英语》2016,(15):132-13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孝"的不可对译对儒家典籍的外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推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孝的翻译也是不同的。该文通过语料库对不同译者在《孝经》和《论语》中"孝"的英译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以期对"孝"的翻译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一、"孝"的教育需要"1.百家善庭孝孝为敬先教,育孝的为缺德失之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之经质也的,精民华之部行分也。《。"孝然经而》,中历说史:"悠夫久的孝,中德华之文本化也曾。受又到,天了  相似文献   

17.
“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而爱、敬、忠、顺则是构成孝道的密不可分的四个方面。爱生于自然之亲情,敬来自上下之伦理,忠为爱的奉献与体现,顺是敬之核心与践行。这四个方面还内含着注重群体本位、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内核──仁、义、礼、和。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夫孝,德之本也。”  相似文献   

18.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20.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