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西矛盾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李建浩西西矛盾是资本主义间的内部矛盾,现一价段表现为美、日、欧等西方大国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美、日、欧三方争夺经济主导。权和政治发言权的斗争。第一,西西矛盾在经济上表现为美、日、欧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2.
矛盾表达因表达存在逻辑矛盾而得名,但它又有别于逻辑矛盾。矛盾表达在理解上不存在矛盾,在表达上有积极作用。矛盾表达存在两种矛盾:①与事实的矛盾;②与情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教学中的难点,它使许多师生感到困惑,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的渊源及探究原则;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存在范围及对立面特点: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矛盾修辞是表层存在逻辑矛盾,深层蕴涵互补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其表层的逻辑矛盾占据了经典逻辑思维形式的各个领域,其深层却是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的性质从不同方面作出的揭示,它互补、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事物内部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对矛盾修辞的结论是:矛盾修辞是非逻辑的,又是逻辑的,它是表层逻辑矛盾和深层互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修辞是一种含有生命哲理的诗化语言,它的深层世界是一种诗化的辩证逻辑世界。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目前为止,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承认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但对于二者如何区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将在阐明两类矛盾的基础上讨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问题,并提出区分两类矛盾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拙作《试论矛盾的立体性》(载《江西师大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一期),认为事物、矛盾、矛盾运动和矛盾关系是立体形态的。恩格斯曾表述过矛盾的立体性,他强调人们依据科学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揭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贾府里存在着诸多矛盾。主要是:母子、婆媳、嫡庶、妯娌、兄弟、夫妻之间在财和权等问题上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受到赦政、嫡庶这两个矛盾所制约。但有贾母健在,各种矛盾也不轻易爆发,一旦贾母撒手归西,贾府真的要彻底败落了。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普遍地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拿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只能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矛盾是一个关系范畴,在讲授中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应当根据实践需要对矛盾进行分类,尤其是根据矛盾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划分,以便客观地全面地认识矛盾的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蔡素娟 《学苑教育》2012,(19):25-25
矛盾是和谐产生的原因,语文课堂矛盾的预设可引导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空间,达到矛盾与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难一》描述的"自相矛盾"是逻辑悖论矛盾,将其用作"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矛盾是误用,这导致逻辑悖论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的缺位。误用和缺位的语言学方面的原因是将德语、俄语中的"对立统一"等同于矛盾,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使得"自相矛盾"——逻辑悖论矛盾思想未入哲学和道德文化的主流,唯物辩证法"泊来"中国时只能以"自相矛盾"的语形来表达矛盾,而不能接受"自相矛盾"的语义。"自相矛盾"作为一种逻辑悖论矛盾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将其引进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使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具有"对立统一"和"自相矛盾"的双层含义,赢得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无矛盾论曾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在50年代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明确提出了矛盾是发展动力的观点.从而纠正了无矛盾论的错误。改革就是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反过来说.也只有充分肯定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意义.才能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更深刻,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刘永佶教授关于中国经济矛盾问题的研究成果堪称中国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正视现实、深入分析和正确解决诸多经济矛盾是改革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刘永佶教授就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国有企业的矛盾、经济体制的矛盾、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理论创新,是很值得重视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及部署,令世人瞩目,国人振奋,这是关系我国未来数十年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哲学理论依据,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观特征。  相似文献   

16.
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对矛盾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和探讨,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矛盾的结构、内容和属性,形成既有矛盾内部的统一,又有矛盾与矛盾,矛盾和周围事物性质之间联系的大系统的矛盾观。  相似文献   

17.
沉默权制度的确立在当代中国面临着种种难题,主要表现为沉默权自身的矛盾,法制运动的理念先导与实践滞后的矛盾,沉默权与我国文化差异的矛盾,制度创新中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沉默权与诉讼模式传统影响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国在确立沉默权制度上步履蹒跚,我们对此应充分认识并努力创造主客观条件解决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矛盾观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上看,邓小平更加突出同一性的作用;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上看,邓小平更加强调特殊性的意义;从矛盾及内在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上看,邓小平善于通过全面把握“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