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文将"叙事地图"这一概念引入都市文学的研究视角,考察作家在这种地理轨迹中与都市间内在的心理距离,由此凸显小说叙事的都市审美功能。在此,不同的地理空间造就了相异的都市景观,但又呈现着近似的精神旨向。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论述叙事地图的路径:一是距离:作家与都市空间的内在对话;二是轨迹:都市景观的个案风情(以南京和深圳为例);三是符号:都市"浮城"的旨向与归属。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以"乡下人"特有的眼光,观察着都市文明,嘲笑着都市的丑恶,认为都市的人生形式远远不及湘西的生活状态。而事实上,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病相"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5.
吴晓纯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208+210-208,210
本文从审美心理程序入题,揭示作者于审美过程及艺术境界的创造过程中,人格的升华,以及对中国诗歌中哲学心理探索的传承发展,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探索,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分别以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观察立场传达现代都市情绪,他们将特定时空中的生存体验与死亡这一恒常的心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使现代都市生存蒙上死亡的阴影。  相似文献   

7.
上海、纽约都是国际化大都市,白玉兰、大苹果分别成为两个都市的象征物。上海、纽约都是移民城市、经济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城市,有着类似的文化特性: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创新性。20世纪下半叶上海发展的停滞、纽约发展的飞速,形成了这两个都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距离,也形成了文化的落差。从纽约中央公园与上海人民公园的比较中,见出都市文化空间建设的不同;从都市节庆文化的比较,发现两个都市文化之异;从文化体制、文化管理的比较,见出两个都市的差距。在都市文化比较中取长补短,可以推进上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艺术社会学注重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试图将审美、心理和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加以研究,"时空"视角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向。本文从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主题入手,从"时空"视角分析了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通过多语境、多途径、现代技术与国际手法、市场包装等实现其时空穿越、延伸及重构的过程,论述了艺术社会学对民族艺术研究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都市学从严格意义上说当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算起,穆时英的作品尤其表现了半殖民地都市-上海滩上洋场化光怪陆离的色彩,新时期以来都市学的再度勃兴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一次的潮头在北京,在这两座城市之间,邱华栋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穆时英在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之中遥相呼应。一种挥之不去的青春情结成为联结这两位作家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全球化推进的一个巨大载体是工业化、城市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市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或主体,研究都市文化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都市文化的虚拟化又是都市文化在今天的一个新趋势、新形态,它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要真正从根子上认识都市文化的虚拟化,需要从"三种自然"观切入。都市文化的虚拟化一是表现在它的存在空间被虚拟化了;二是表现在媒体意象对人们生活的大量介入,即都市生活被媒介"殖民化"了;三是表现为商品符号世界的形成,它的直线膨胀和对都市的"暴力殖民"。都市文化虚拟化的结果是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和都市人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之际,襄阳提出建设"四个襄阳"的目标。本文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以"绿色襄阳"建设为切入点,在低碳的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运输体系、行政服务机构、城市建筑体系、城市清洁能源和民众消费模式几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方向及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两型”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我国“两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借鉴国内外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等的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并以太原市为例,分析“两型”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式流动”数量日益增多,对其城市适应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对昆明市280户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研究结果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城市适应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存在着诸多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阻碍因素,需要从国家、城市、进城务工人员三方面入手,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城市适应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各种语料中的大量的例证说明,读音为huo等的“和”、“活”、“火”、“豁”、“霍”、“合”等语素的词汇意义在部分词语里已经虚化;在A+huo和V+huo式言语结构中,huo等主要承担语法意义,具有明显的后缀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建设给武汉城市圈提出了新要求,各地应形成资源节约利用、环境负面影响小的产业结构。文章以此为目标,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由传统产业向"两型产业"的转换能力,并对各城市"两型产业"的转换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产业发展现状离"两型产业"还有一段距离,各城市在产业转换能力和转换速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以安妮宝贝为代表的"小资写作"经由消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大众媒介的引爆而暧昧出场。通过文艺情结、都市情结、西方情结三种情结的书写和优雅、浪漫、感伤三种情绪的渲染,"小资写作"营造了一个温情而忧伤的"小资"世界,勾勒出一种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消费前沿的"小资"所特有的"城市感性",从而满足了"小资"身份认同和个性彰显的心理需求。不过,由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小资写作"将"小资"原本可能丰富的生活演变成几个颇具时尚性的符号标签,使其在丰富的物质表象下显示出内质的单调和贫乏。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在他的作品中从五个方面展开了“泛东方想象”,为欧洲市民阶层建构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味和特定文化心理涵义的外部美丽新世界。这种“泛东方想象”目的在于确证欧洲的自我中心,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8.
《大话西游》从故事的构建、时空的切换、到戏仿、拼贴、反讽和“无厘头”语言的应用,都呈现出“后现代”的表征;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则是有意识地借用“后现代”的语境来叙事。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对两片的后现代表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们对认识中国当前后现代语境下电影的发展所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基础与依据,也是人文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保障。文章从城市规划的理论视角,对三明市城市规划瓶颈进行相关述评,提出破解三明城市发展瓶颈的三大有效策略:一要树立"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二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打造人文城市;三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度化建设,用制度构建确保三明城市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