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自然法是与国家制定的实在法相对称的法律,它在西方法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孕育西方法治的思想渊源,是指引西方法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基础。本文正是通过对西方自然法的历史梳理与法治的辨析,从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提出自然法是西方法治的生长点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法制论、依法治国论、法治与德治结合论、依法执政论、和谐法治论、依宪治国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等。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奠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法。它与人治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历史的进步性。因此,法治历来是民主国家和仁人志士不懈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也一直向着法治的方向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法治与人治的存在,不完全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它要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只有在实现法治的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从制度上讲,人类历史上尚未真正出现过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法治必须是制度性的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的高度统一,它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或一种模式设计;它不可能是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恶法之治,或是排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极少数人之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能够同时符合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两项条件或标准的法治国家(或社会)在过去不曾有过,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出现。而真正的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只可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某个历史阶段(成熟社会主义)产生,在一切私有制社会里,要么是恶法之治,要么是少数人之治,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法治。  相似文献   

8.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 ,是历史的创举。它不同于资本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创造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冯琳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17-120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巳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莫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沽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一、建设法治国家要依照宪法治国中共十五大庄重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安国兴邦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法治,即国家权力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及公务员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检察和审判。宪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最系统、最集中的体现。它规定...  相似文献   

13.
《行政强制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一件大事,它被誉为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方面的又一创举,它是一部在行政法领域出台的重要法律,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非常重大。它的施行,对于规范政府行为,改变执法理念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规则 ,是现代法治国家追求的目标与基本精神 ,各个国家根据其行政法律文化与具体国情、历史的不同 ,构建出各自独特的行政法治原则。法国是近代欧洲公法和近代法理型中央行政体制的发源地。在行政法方面 ,它率先建立的行政法院体制在行政与司法的对峙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法国在公法与公共行政方面独特的制度资源必然会带来有法国特色的行政法治原则。文章将结合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历史 ,从法国的宪政理念来浅析其行政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胡锦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数十年法治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精彩提炼,这一理念第一次构建了我党法治理论史上完整的理念体系。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对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学说的重大发展。“法治”既是一种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与政治实践。又是一种以“人权”、“民主”等为终极目标的治国理想。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法治国家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依托;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建设法治国家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现代政治文明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精神,发展政治文明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发展政治文明与建设法治国家,这个两位一体的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建设法治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法治社会。而软法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应当根据法制统一的原则,把民间规则等整合为软法,并纳入国家的法治体系,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以适应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并回应法治中国的新要求。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制约软法、保障软法的实施。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途径:一是创立软法制定与实施的程序规则,作为与国家法治体系接轨的桥梁;二是完善软法实施的组织机构体系,并与国家法治体系执行系统接轨。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规则,是现代法治国家追求的目标与基本精神,各个国家根据其行政法律文化与具体国情、历史的不同,构建出各自独特的行政法治原则.法国是近代欧洲公法和近代法理型中央行政体制的发源地.在行政法方面,它率先建立的行政法院体制在行政与司法的对峙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法国在公法与公共行政方面独特的制度资源必然会带来有法国特色的行政法治原则.文章将结合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从法国的宪政理念来浅析其行政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具备极其鲜明的特征。它既是一套系统的法律学说,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学方法论。这种集法学实体理论与法学方法论为一体的表述方式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所特有。作为一种外来法律学说,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经历了初期与发展期两个阶段。在构建现代法治国家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法学基于其特性仍然可以发挥巨大的指导性作用。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相结合,则需紧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精髓,坚定不移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领悟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核心精神,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践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历史使命,推进依宪治国步伐,建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