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送别诗的题式丰富多彩,是唐代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唐代送别诗的题式大致可以分为“送别”、“留别”、“赠别”、“奉和”、“赋得”、“联句”、“兼寄”和“不及”等八种。不同题式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差异,但都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相似文献   

2.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张枣是中国先锋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以现代手法演绎对传统的依恋。以“静”传“动”,“动”、“静”结合营造出的意境展示了诗人非凡的空间领悟力。所用象征的背后有着完整的表意链条。善于营构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  相似文献   

4.
诗眼的凸现     
诗歌语言中,那种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常常被人们称之为“诗眼”。中国古代的五言诗,其基本句式是“二一二”或“二二一”,如“密林含余晖,孤屿媚中洲”;“凌霜桂影寒,野岸平沙合”之类。我们不难发现,当双叠的实词“二”标志着那些静态的意象时,诗句缺乏活生生的生命力。“密林”与“余晖”、“野岸”与“平沙”,它们放在一起毫无活力,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当单个的虚词即动词和形容词嵌入,就象画龙点睛一样,一下子使诗句活起来了。“密林‘含’余晖”,一个“含”字,把落日在密林树梢上渐渐隐没的黄昏景色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孤屿‘媚’中洲”的“媚”字,则使孤屿在中  相似文献   

5.
1925年7月4日,闻一多先生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组诗社子之歌》,它并未收入《红烛》和机水》两种代表诗集。今天重读这首并不闻名但却同样凝聚着诗人炽热深沉爱国情感的作品,别有一种激动。杜子之歌》由七首小诗,分别以“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为题,诗人沉痛地把当时被侵占的七地比喻为祖国母亲七个“受虐于异类”的儿子。诗中流淌着诗人特有的红烛式的炽热而悲壮的内在激情。七首极富感染力的诗篇中,《澳门》为第一章:“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胜?-…··/我离…  相似文献   

6.
诗译与译诗     
本文论述了诗歌翻译的文体音律、语汇词藻及情致意蕴等三个问题。通过翻译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讲解,推断出如下结论:诗译须讲音律,但音律可以改创;诗歌用语涵盖了“信”和“达”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文字上对原作的取舍增减是正常的;诗的神韵最关紧要,它难以捕捉,但意译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唐朝中期的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曾以通俗诗派著称于世。, 诗人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官江州司马为界,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进取精神较强,重“兼济天下”,多有“为民请命”之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曾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后期,思想有些消沉,“独善其身”,寄迹于佛道。白居易就是在自己前期的政治思想和文学主张的支持下,“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学奇”,有意识地去创造一种“深入浅出”、“通俗易解”、易于普及的为人们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8.
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明人谢榛有一句名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就是说外界景物是触发诗情的媒体,内在的情感是诗歌创作的胚胎,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摩荡、生发、渗透、融合,才能产生美妙清新的诗歌情境。可见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词作家崇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老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能否以诗词来解读诗词,《声声慢》的教学便是一次尝试。笔者试图以品味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江南文士掀起了一阵陶渊明接受热潮,他们追和陶诗、刊行陶集、题咏“桃源”,究其原由,与当地盛行的隐士遗民心态相关.由陶诗接受开启了不同于七子派的“性灵”“神韵”诗风,成为明清之际诗学流变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林徽的生平、思想和事业,重点研究了她的诗作。文章认为,她的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赏,其原因有二:1.“真”——在诗歌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执著的追求,流露出真挚的感情。2.“美”——长于用语言的“音”、“义”来表情达意,显示出诗歌的音乐美;也长于将“情”、“景”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增强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年幼时,尚不更事。不曾为琐事烦恼,不会因外物感伤。拥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快乐,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由。皮筋、踺子是最贴心的密友;哭喊、吵闹是最直接的情感。看得“流连戏蝶时时舞”,听得“自在娇莺恰恰啼”,寻得“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想化作“蜻蜓立上头”。  相似文献   

13.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上的诗     
这儿的六首短诗,也被称为“网络诗”。作为“网络诗”,它们的突出特点或许表现为较强的视觉感、口语感和可读感。但这些特点似乎也不必为“网络诗”所独有。所以这些诗也可以称为“网络上的诗”。不管怎样,它们都属于比较有味道的诗。它们出自《中国网络诗典》,马铃薯兄弟编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相似文献   

15.
香菱学诗     
《红楼梦》中.当香菱第三首诗作被众人公认后.才成为大观园“海棠诗社”重要成员.其成就吟诗的整个过程大抵有五个环节:“求”、“教”、“学”、“习”、“得”。  相似文献   

16.
香菱学诗     
《红楼梦》中,当香菱第三首诗作被众人公认后,才成为大观园“海棠诗社”重要成员,其成就吟诗的整个过程大抵有五个环节:“求”、“教”、“学”、“习”、“得”。“求”香菱“苦吟诗”,先后曾向三人“求”。第一个是薛宝钗。当薛蟠出门做买卖走了之后,薛姨妈让香菱给宝钗作伴,才使她有机会住进大观园。香菱进园第一桩事就是央求宝钗:“好姑娘!趁着这个功夫,你教给我做诗罢!”可宝钗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当头一盆冷水!后求史湘云教她“谈诗”,她俩虽“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但终遭宝钗嫌烦,以“不守本分”窝了回去。第三人…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文学学术界,“闺怨诗”和“思妇诗”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很多学者出现了错用、滥用现象。“思妇诗”和“闺怨诗”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覆盖范围要远远小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兴起的闺怨诗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类诗歌。  相似文献   

18.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意境,不在意境上下一番功夫,即使读到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机械记诵,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犹同未读。什么叫做意境?顾名思议,“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人们在  相似文献   

19.
宋徽宗擅画,曾开设国家画院,以考画取士。一次,画院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于是出现了三种画法:一是画古寺屹立山下,背后众峰层迭;二是只画古寺飞檐一角从崇山密林中闪现;三是画一和尚于云雾缭绕的山下小溪旁汲水,不露寺院形迹。考官们一致认为:第一种画法门户洞开,一览无余;第二种画法以飞檐代古寺,略胜一筹;惟有第三种画法没有直接去表现“深山藏古寺”的命题,而是借助和尚汲水以暗示,因而就显得“深”、“藏”俱出,余韵无穷,自然是独占鳌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自孔子提出“诗教”,中华诗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有厘清了“诗教”何为,才能真正解答今天我们如何“教诗”的问题。音声之美的带入、意境之美的熏陶、品格之美的塑造是教诗的三个主要层次,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可供发掘。语文教师应始终牢记:“诗教”绝非“说教”,而应更注重“兴发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